“我就是周秉昆,我一定要演,我必须演!”在和《人世间》的出品方见面时,演员雷佳音这么说。
在《人世间》的时间线里,周秉昆大致生于1952年至1953年,雷佳音的父亲就是那个年代出生。雷佳音在辽宁鞍山长大,小时候家住工人大院。对雷佳音来说,《人世间》就是父辈的生活,所以这部剧是他给父母的礼物,也是想向父辈致敬。
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也希望,观众透过这部剧能感知到,这部剧描述的就是父母一代的生活。
由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联合推出的现实题材当代大剧《人世间》已于1月28日开播,电视剧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由李路执导并担任总制片人,王海鸰、王大鸰任编剧,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等领衔主演。
该剧以现实笔触,回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近五十年的百姓生活史,全方位展现不同年代人们的家庭生活、亲情关系和人生选择等大小问题,以及人们面对这些问题时所持有的观念。
近日,该剧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编剧王海鸰等主创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的采访,为我们解析这部剧幕后的种种细节,以及它缘何能打动人心。
“相爱相杀”的合作,剧本还没写完就开拍
李路曾执导《人民的名义》,有着丰富的大剧、正剧执导经验,对现实主义影视剧也有着独到的创见。
多年来,李路一直想要创作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电视剧作品。
早在四年前《人世间》刚刚出版之际,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程武和李路就已经被这个故事的厚重感和对近50年中国人生活史的细节呈现所打动。程武叮嘱自己的团队:“这个选题一定要做,并且一定要做好。”
“我喜欢有纵深感的作品,原著小说《人世间》热血燃情,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李路希望借助这部作品呈现普通中国人的坚强与善良,以及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高速发展。
好玩的是,在拿到《人世间》这部小说之后,李路分别问了编剧周梅森和演员陈道明同样的问题——找谁做编剧比较合适?两人一致推荐编剧王海鸰。
王海鸰曾执笔《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等作品,对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尤为擅长呈现观念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
在李路看来,王海鸰确实也是最合适的编剧人选,因为她先前的作品丰富,能够解读原著小说《人世间》中所讲到的故事,细腻刻画小说中的人物。
王海鸰认为,《人世间》的故事关乎个人与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它通过时代洪流中平凡一家人的视角,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这是一段非常值得书写的历史。“五十年间,尽管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但那些一代代流传的人的美好品质,拥有着穿透时光的力量”。
《人世间》的原作曾获当代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殊荣,这为影视化改编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同时也对剧集主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2021年10月16日,在电视剧《人世间》曝光首支预告后,王海鸰发微博称:“从业来最艰难的创作”。
在接受小南采访时,王海鸰说,为了能真实拍摄到雪景,当时她还没写完剧本,《人世间》就开机了,所以压力非常大,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八个小时,中午只能小睡一会儿,压力之大完全超出了从前的创作经历,“这对一个老人来说,就是‘无中生有’,从脑子里往外掏的过程”。
王海鸰用“相爱相杀”形容自己和导演李路的关系,“因为我脾气有点急,李路也是个急脾气,所以我们俩有时也因为剧本的事情争吵,但是在精神和艺术上有着高度的合流和契合。虽然两人平常都不见面,也没有其他的交道,但是正是因为在艺术上的这种一致,才能在时有分歧的情况下,最终达成共识。”
如今,王海鸰说,“我个人觉得这是最满意的一次合作”。
主人公没有“开挂”,周秉昆代表了大多数
电视剧《人世间》通过中国北方城市里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呈现了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迁的生活史诗。
《人世间》全方位展现了知青岁月、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但这些“大事件”最终都是通过发生在周家人身上的“小故事”折射在观众面前。通过一个个普通人在大时代下始终如一的顽强精神和温暖力量,《人世间》试图传达向善向美、乐观拼搏的时代风貌,彰显中国人的善良底色。
在李路看来,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讲述方式更能引发内心深处的共情。
很多电视观众或许会期待周家老三周秉昆最终实现主角的逆袭,但是剧中他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而非开挂的人生。
剧中,雷佳音饰演的周家老三周秉昆,以“我想当爸”为朴素信念,他将所有的温暖都放在对家的守护上,坚守平凡的幸福是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王海鸰认为,如果周秉昆生活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他的价值观是会被大家所接受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自带光环,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都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王海鸰说,“我们都会在周秉昆的身上得以安慰,在他身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启示,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原著小说《人世间》作者梁晓声提到,周秉昆直到退休依然是工人、劳动者,这是他的宿命,但是他并没有认为这一宿命就是没有活出一个人样儿来。而当看到最后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如果身边有周秉昆这样一个人的话,他有困难我们会去帮助,他难过的时候我们会去安慰,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值得信任。
“我是按照社会学各阶层分析的方法来设计人物命运的,而不是按照一般的戏剧规律,我觉得这更符合我们社会的现状。”梁晓声说。
原著小说《人世间》的色调是钢铁色、青灰色和沉重的,让人感受到了坚韧和顽强。但是王海鸰和导演团队都希望电视剧的色调是明亮的、温暖的,能够给观众以希望。
王海鸰说,“希望通过《人世间》真实地展现出人物内心坚韧、善良的品质,引发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导观众向善、向上,既温暖身边的人,也成为更好的自我”。
刻画人性的深处,“人性是不分国界的”
如剧中的周秉昆就是非常平实地过完一生,有成功、有喜悦、有困惑、有苦难,最后得以善终。李路说,“这正是这部戏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不俗”。
《人世间》是导演李路“人”字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一部是《人民的名义》,第二部是《人民的正义》(后改名为《巡回检查组》)。李路说,“写人一定是所有影视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影视作品必须要刻画人”。他还补充说,当然,刻画人一定要刻画人性的深处,而不是流于表面。
《人世间》就是如此,在李路看来,剧中的很多细节都会触动观众的某一处心弦,拍摄过程中他在监视器前面经常“擤大鼻涕、擦眼泪”。
李路记得,有一场戏讲的是一个小姑娘要去深圳闯世界,在离开家乡时,她和同事分享了家里带来的饺子。“‘滚蛋饺子接风面’。这个演员是上戏的在校学生,第一次演戏,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李路说,但当时监视器前面所有人都在流泪,“因为她是在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诠释。虽然只是一个过场戏,但非常打动人。你要知道,当年离开家去闯荡世界是不容易的,这是些细小的东西也让我们潸然泪下。这是自然生发的感情”。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人世间》作为一部年代戏,会与年轻观众产生一定的距离,编剧王海鸰表示并没有这个顾虑,她反问道,“你喜欢《红楼梦》吗?喜欢,你经历过清朝的生活吗?没有。你喜欢张爱玲小说吗?喜欢,你经历过民国的生活吗?没有。为什么能共鸣?写得好。”
王海鸰坚信“人性是相通的,人人是相通的,人是不分古今中外的,不分国界的”。她提到,《人世间》就是踏踏实实地写小人物,真真切切地把当年的生活写出来,“只要写好了,无论哪个年龄的观众,都会自然地走入剧情,他们会感同身受。”
在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热潮中,近年一些由严肃文学作品改编的剧集也逆势而上。王海鸰认为:“这证明创作群体整体在进步,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过去的电视剧大多是中年女性在观看,创作者会去琢磨她们的喜好;现在年轻人看得多了,就去迎合这个群体,我觉得是盲目的,迎合没有出路。写戏应该始终遵守一点——写‘人’,人性是不变的。”
导演李路认为《人世间》适合“全域”的观众。就像当年那部电视剧《渴望》万人空巷,很多观众会指着剧中的人物说,“这是我姐姐”、“这是我哥哥”、“这是我爸”。李路也希望观众透过这部剧能感知到,这部剧描述的就是父母一代的生活。
【记者】刘长欣 实习生 席聪聪 陈闫龙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