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海峡两岸各界人士纷纷向对岸亲友“云拜年”,传递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南都此前曾报道,大陆昆曲表演艺术家俞玖林与台湾作家白先勇互贺新年;98岁诗词大家叶嘉莹向台湾同胞送上祝福;余光中的半生挚友、广州番禺籍台湾著名诗人方明,也在除夕夜通过南都、N视频向两岸同胞表达了新春祝福。
“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在网络上持续刷屏,引发广泛关注。2月2日,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两岸相关学者,解读刷屏背后的原因。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表示,“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问候,勾起浓浓的民族情怀和家乡情怀。两岸一家亲,这个话题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情感。”
南都“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专题页面。
“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刷屏
南都此前报道,1月26日,大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俞玖林通过视频向台湾作家白先勇拜年。随后,白先勇通过视频回以问候,希望以俞玖林为代表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的演员们艺术更上一层楼,将昆曲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传承下去,让昆曲艺术继续在21世纪的舞台上重放光芒。
1月27日,来自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中学的两名学生雅璇和伊帆,为远在台湾的“宝岛帅女生”阿嘉送去“云祝福”。2月2日,台湾青年阿嘉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收到同学们特意在雪中拍摄的祝福视频“既高兴又心疼”。她通过南都、N视频向两岸同胞献上新春祝福:“今年是虎年,祝大家虎虎生威,平安吉祥。希望疫情早日退散,我们再重新恢复彼此的联系。”
1月28日,“南开校友总会”微博发布视频《98岁叶嘉莹先生送出新春祝福》。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在视频中回忆,自己一生流转各地,曾在台湾教书多年,也在香港、澳门讲过课。她调侃道:“我真是可以吹牛说一句,我的朋友遍天下。”视频中,她向全球友人送上新春祝福,特别提到曾教书多年的台湾,祝福所有朋友们“幸福美满”。她表示,疫情期间“更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1月31日除夕夜,余光中半生挚友、番禺籍台湾著名诗人方明通过南都、N视频向两岸同胞送去新春祝福。方明透露,他最大的新年愿望是疫情快点过去,两岸诗歌交流尽快恢复。此外,他筹备了15年的一本诗集即将在虎年出版,这也凝结着他对两岸的深深情感。
同根同源的情感共鸣
“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刷屏背后有何原因?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春节是团聚团圆的时刻,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这一轮祝福既符合团聚的主题,又符合互联网情感传播的特点,最能够引发大家共鸣。“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问候,勾起我们浓浓的民族情怀和家乡情怀。两岸一家亲,这个话题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情感,这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一种情感期待,具有强烈的情感动员和联结作用。”
张志安分析,“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刷屏也离不开春节这一团圆的场景。特定的场景带来仪式感,大家会有共同的凝视和互动。在春节期间,这类话题的传播特别具有热点时刻的场景传播效应。“这也是对小家、大家和民族团圆的一种期待。”
谈起两岸交流,张志安回忆起学生时代前往台湾交流的一段时间。他介绍,在复旦大学读研期间,他曾参加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并前往台湾,两岸青年学子通过这次活动相互交流学习。多年后想起他仍感叹,作为当时的参与者,这次新闻营令他受益匪浅。
“青年代表两岸的未来,如果两岸青年有更多的共鸣共情、共同对话,我觉得对两岸未来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培土育苗作用。”张志安表示,期待未来不论是两岸人民或文化交流,都能够更多一些,让民间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来自台湾新竹的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忠博向南都记者介绍,今年他在台过春节,受疫情影响,家里也选择线上拜年。
刘忠博说,在文化交流层面,近年来台剧在得到资金支持后,制作了不少受到大陆观众欢迎的豆瓣高分剧,而大陆许多学术著作或翻译书籍在台湾也很有市场,甚至网络小说在台湾也有广泛受众。“我想两岸即便因为疫情的关系,造成人员流动有些阻碍,但这种文化产品的交流,以及由此而来所形成的日常话题仍在持续。”他认为,跨越海峡的文化交流,在疫情与种种变化之中不曾改变。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敖银雪 林子沛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台海播报
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