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水下传递冬奥火炬的机器人,广东参与研制

南方+ 记者

外观酷似“加大版”的冰壶,实际却是智能的水陆两栖机器人。2月2日,冬奥会火炬在北京冬奥公园传递,两名特殊的“火炬手”引人注目,它们完成了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之间在水下的火炬传递。

(视频|奥运史首次!机器人在水下完成火炬传递,时长共29秒)

奥运史首次!机器人在水下完成火炬传递

机器人准备进行水下火炬传递。新华社

活动现场,只见火炬手将奥运圣火传递给冰面上的水陆两栖机器人,机器人持着燃烧的火炬,沿冰壶赛道旋转滑入冰洞口并不断下潜。此时,水下变结构机器人也在不断向水陆两栖机器人靠拢,当两型机器人手持火炬在水下对接点火成功,现场响起热烈掌声。随后,水下变结构机器人手持火炬从冰洞口出水,将圣火成功传递给下一棒火炬手。

两型机器人。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供图

进入水下,火炬为何还能燃烧?科研人员介绍,燃烧要有三个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一般的燃烧大多是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助燃物,因此当水隔绝了空气就会使火焰熄灭。而本次机器人传递的特种火炬,在下水前能够自主补氧,就可以在水下不依赖空气中的氧气。研究团队对燃烧器进行了专门的设计,通过燃烧器的物理结构和气动特性对火焰进行保护,防止了水环境对火焰的破坏。

水下对接成功。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供图

水下火炬的成功传递,背后有着广东科技力量的支撑。记者从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获悉,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参与了水下传递火炬机器人的研制。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科研人员现场合影。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供图

为实现机器人水下秒级精准对接和作业,科研团队历时9个月集智攻关,突破了冰水跨介质高适应性运动控制、复杂流场扰动的水下动态对准、水下机械臂厘米级精准作业、跨介质可靠燃烧组织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本次冬奥火炬的水下传递。

“火炬接力是奥运会不可缺少的环节,奥运圣火传递不仅见证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科技、文明与智慧的不断进步。”参与该项目研发的科研人员表示,本次活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使北京冬奥会更具现代感、更有科技范,在向世界传递友谊与和平的同时,也展现了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

此外,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支持下,科研团队还研制了空中飞行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冰雪面六足机器人等,先后参加实验室测试和外场试验,并在沈阳和北京先后开展了外场试验,为北京冬奥火炬传递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和装备支撑。

【记者】卞德龙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