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饺子、吃汤圆、品家乡菜
留在河源过年的他们
也过得年味十足
笑得特别开心
河南人施雷锋:饺子里包着爱与奉献
除夕团圆夜,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看着“春晚”,其乐融融。来自河南驻马店市的施雷锋在河源工作生活了18年,今年的年夜饭,他们还是按照家乡的习俗——吃饺子。
除夕当天,施雷锋早早备好食材,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和面、擀面,制作饺子皮后,再把猪肉、白菜以及葱、姜、蒜、香油等配料放在一起来回剁,不一会饺子馅也完成了。“虎口捏住饺子皮的两边,用力往中间挤······”施雷锋的两个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也加入到了包饺子队伍中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包着饺子。
翻滚的水哗哗地开着,一个个“元宝娃娃”在锅中上下翻腾,施雷锋的爱人拿着勺子小心地在锅中搅拌着,经过三起三落后,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摆满了餐桌。“年夜饭吃上饺子,年味儿更足了。”施雷锋说道。
2004年就来到河源的施雷锋,早年当过服务员、做过货运,现在经营着一家蛋糕店,还兼着做保险业务。除了平时工作外,施雷锋从2013年开始做公益,不论是春风助学、益剪志愿服务,还是无偿献血、下乡慰问等活动,都有他的身影。2018年,施雷锋被评为“河源好人”。“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施雷锋说,河源人热情好客、勤劳朴实,让他很感动,也感到很温暖,他将坚守公益实践,为河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源已成为我的新家乡。”施雷锋告诉记者,其子女都是在河源出生,现在与家人生活工作在河源,早已习惯了河源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今年春节,除了准备有“河南味儿”外,他们也买了很多黑蒜、香米、五指毛桃、腐竹等具有客家特色的食物。“现在河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施雷锋还说,利用春节期间,他将带着家人好好逛逛,体验河源新变化,感受“河源不一样的年味儿”。
四川人黄娟:异乡的春节如此温暖
“我吃到汤圆里的硬币了,我吃到了。”大年初一早上,黄娟的弟弟一边高兴地说,一边向家人展示夹在筷子上的硬币。
黄娟是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人,老家过春节的习俗之一就是在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圆,汤圆里放了一枚硬币,谁吃到就寓意他这一年会有好运相伴。黄娟和弟弟长期在河源工作,父母也一直跟着弟弟在河源生活,她哥哥和嫂嫂则留在了老家发展。
黄娟一家都坚持在春节要团圆相聚,如果没有回营山,她哥哥和嫂嫂则会赶到河源来和亲人一起过春节,今年已是哥哥和嫂嫂第8次来河源和亲人团聚。
大年廿九,除夕夜。一大家人在源城区碧桂园小区黄娟家中齐聚,小孩一起玩耍,大人则在一起聊天,其乐融融。黄娟的老公是清远人,如今已对四川美食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麻辣火锅,除夕夜下着雨,有些冷意,正是吃麻辣火锅的好时候。
黄娟的母亲作为主厨,为一家人准备年夜饭,黄娟则为母亲打打下手。鸳鸯火锅,麻辣适合大人,清淡的则是为几个小孩准备的。大伙一起热热闹闹吃着火锅,看着春节联欢晚会。黄娟想起哥哥和嫂嫂每次为了和家人团圆,不远千里赶从老家赶到河源,内心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温暖。家人齐聚,就是春节的意义所在,所以不管路途多遥远,总会有人披星戴月,只为和家人相见。
湖南人方春武:在河源吃腊肉快乐过春节
今年为响应政府号召,不少人留在河源过年,其中就有来自湖南邵阳武冈市的方春武一家人,虽然离家千里,但家乡的年味儿美食,却依旧紧紧联系着两端的亲人。
方春武来河源工作14年了,以往每年都会回老家过年,今年他们一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留在河源过年。方春武说,早在春节前,自己回家把父母从湖南接到河源来,同时,自己的哥哥一家人也从来惠州来到河源。
方春武说,湖南人的年夜饭,与河源人不一样,湖南人的年夜饭是大年初一早上吃,而且食材大多是烟熏的腊肉、腊鱼等。
今年方春武做的年夜饭有8个菜,其中6个菜是湖南菜。他说,虽然在河源过年,但是也不能让孩子忘记家乡的味道,所以自己做年夜饭的时候,大部分是家乡菜。
2月1日一大早,方春武一大家人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视频连线起老家的亲人们,就地过年也不影响云上团圆。
整个大厅在电话两端的欢声笑语中充盈着满满的幸福和美好,方春武说留在河源过年其实也像在老家一样,生活工作都挺方便的。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苏勇军 刘烨华 陈鹏
编辑:钟如玲 校对:王志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