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说虎】香山“虎”事

中山档案方志
+订阅

虎年

20

22

说虎

金牛辞旧岁,玉虎喜迎春。市政协人大楼挂出了标志性的中山第一联,兴中道和孙文公园的瑞虎造型花灯虎虎生威,全市到处洋溢着浓厚的春节氛围。

虎年来临,中山档案方志结合馆藏档案、地方志史料,撰文讲述香山古有老虎、今存虎地名、延续有虎相关风俗,为大家展现中山“虎气冲天”的一面,祝愿各位虎年展虎姿、虎年行虎运。

香山“虎”事

岁次辛丑牛年末,壬寅虎年即将踏春而来。虎年说虎,今日老虎已成为濒危物种,广东地区除了动物园难觅其迹。地处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山更是如此,城乡一体化发展,楼宇林立,交通纵横,人类活动几乎遍及市境,已没有适于老虎等大型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香山地区曾是老虎出没之地,虎患时有发生,至今仍留存有众多与老虎相关的地名、传说和风俗。

老虎曾是香山地区的重要物种之一

古代香山“地多神仙花卉”,初时境域以五桂山和凤凰山(凤凰山脉绵延中山和珠海两市,主峰位于珠海,部分山峰位于我市三乡镇。)一带的山地、丘陵、台地为主,其中五桂山、白水林顶、铁炉山等山峰海拔均超过450米。峰峦重叠,丛林茂密,适于老虎、野猪等大型动物栖息繁殖。

中山长洲人黄剑培国画作品《雪虎图》

(1979年)(中山市档案馆藏)

我市现存最早的志书明嘉靖本《香山县志》,就把“虎”记为香山本地“物产”的一种。虎与狸、獭、豪猪、鹿、鼠、猴等同被归入“毛属”。“虎,口阔,正午日干支与岁相冲,首必奋土,审时与方,易捕。岁不常有。”大意为“老虎嘴巴宽大,正午日因其干支与岁相冲,这个时候猎捕老虎相对容易。老虎并非每年都能看到。”虽然现在看这种认识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正面反映了明代之时香山地区是有虎之地。

明嘉靖《香山县志》有关本地“物产”中“虎”的记述(中山市档案馆藏)

民国以前香山地区虎患时有发生

老虎作为食肉猛兽,常踞山林。但随着明清时期香山地区人口增长,土地开发加速,老虎栖息地受到影响,人虎冲突时有发生。

据明嘉靖本《香山县志》卷五“名宦”篇记载,“邑有三虎为患,乃设方略率民捕之,闾里以安。”说的是永乐三年(1405年),香山知县蔡惟溥率领乡民捕杀3只老虎,消除虎患之事。该志卷八“祥异”篇中,有关虎患的记载颇多,“(成化)十六年夏五月癸巳夕地震,虎暴入城郭,食一人,多被伤者……(成化十七年)是年虎暴连年未息,畜疫,鸡牛猪犬甚……(成化二十三年)庚申地震有声,虎暴,附郭及龙眼都甚……(弘治)三年,虎暴,龙眼谷字二都甚至有相食者,恭常都传沙鱼变虎……(弘治)四年有豺,旧惟黄山有之,至是忽在,在皆有焉,暴虎势息,寻遁去……(弘治)六年虎暴,谷字都甚……”这些文字记述,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五月,香山地区发生地震,老虎侵入城内,一人命丧虎口,多人受伤。次年,虎患爆发,数年未能平息。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弘治三年(1490年)、弘治六年(1493年),虎患都有爆发,龙眼都(即今沙溪、大涌一带)及谷字都(即今五桂山街道、三乡、神湾一带)尤其猖獗,恭常都(即今珠海市香洲、前山、湾仔、坦洲、横琴一带)还流传“鲨鱼变异成虎”一说。

明嘉靖《香山县志》对虎患的记载

(中山市档案馆藏)

明代似乎虎患比较频繁,那清代如何?清乾隆本《香山县志》卷八“祥异”篇记载:“(康熙)十七年虎至……二十七年虎患尽息。”说的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有老虎出现在香山境内,经治理,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于平息虎患,虎患持续十年之久。在道光本《香山县志》卷五“宦绩”篇,记述“邑故多虎患”,康熙年间知县申良翰“作文牒城隍驱之,虎遂去”,也印证了康熙朝老虎为患这段历史。

清乾隆本《香山县志》

(中山市档案馆藏)

清道光本《香山县志》

(中山市档案馆藏)

至清末,老虎仍有深入闹市。《小榄镇志(1152—1979)》记载“咸丰元年(1851年)十月,榄都九洲基发现老虎,被千总欧炳钊用枪轰毙。”当时的小榄人何绍祥在《研露书屋诗抄》有诗颂扬此事。民国时期编修的《香山县志(续编)》卷十六“祥异”记载“(光绪)二十四年正月,有虎入城北文武庙侧角巷。众逐至乌鸦地田沟,射以弹,大吼而死,重二百余斤。”这段文字描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一只200多斤重的老虎闯入石岐城北文武庙旁的巷子,众人将其赶到乌鸦地的田沟,用弹子射死。

民国《香山县志续编》有关道光年间老虎闯入城中的记述(中山市档案馆藏)

据出生于中山的南京大学学者黄鸿钊对史料的挖掘和发现,香山在民国时候仍有老虎出没。1908年的《香山旬报》第2期中《猛虎渡河之反比例》报道,该年8月一头黄斑色雄性猛虎闯入今珠海前山吉大乡,四处拖食牲口。8月7日的早上,有乡人在山头巡猎,猎犬闻出了老虎的踪迹,这位乡人便约上多名乡亲,打死了藏匿于岩石中170多斤重的猛虎。几天之后,吉大乡的巡丁又发现一头白额葵扇尾的猛虎,比先前那头被击毙的老虎更为威猛。1909年,《香山旬报》第36期以《虎食耕牛》为题,报道了谷都马边埔乡(应为“马鞭埔乡”,今五桂山街道马溪村)农户养的一头重约100多斤的牛,在雍陌芒山后被老虎吃掉了大半,农户在水坑边发现的老虎脚印有7寸的碟子大。

民国以后,中山工农业逐步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人类活动深入林区,大型野生动物生存空间逐渐消失,加上持续的捕猎滥杀,老虎逐渐绝迹。1949年后中山的档案史料,已找不到关于野生老虎的相关记述。

文丨梁凤梅

编辑:陈琳琳

复审:梁凤梅

终审:严荫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