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要北部山区五镇
——河台、乐城、水南、禄步、小湘,
生活着数万的客家人,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
已经立足了几百年。
年关渐近,
高要客家人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
高要客家人正式进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灶头公上天”,
从这一天开始至正月初七共十五天,
是客家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
在高要客家人的记忆里,
新年总是与粽子和油糍连在一起。
客家人在春节必吃粽子和油糍。
客家人的粽子个头大,
像一座微缩的小山峰;
而油糍则像一个用油烧煮过的红苹果。
高要客家人过年对粽子特别重视,
粽子是春节中的一件大事。
粽子是由糯米、绿豆、猪肉、
冬叶、竹蔑共同组成。
为了这些原料,
客家人可是从年头忙到年尾。
✦
冬叶
冬叶本来生长在山上,要采摘它必需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客家人为了节省时间,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生长在山上的冬叶连根拔起,然后把它移植在家前屋后的一块小地里,施上农家肥,不出半年,冬叶就开枝散叶,绿意盈盈地迎接客家人。入冬后,客家人就开始收割冬叶,然后一叶叶地叠成一扎扎,挂在屋檐下的竹竿晾晒。
✦
竹篾
包扎粽子用的竹蔑看起来最简单,
其实在制作粽子的流程里
只有它才算得上是技术活。
削蔑的第一关是选竹子。高要北部山区的竹子品种多,有毛竹、黄竹、泥竹、厘竹等,黄竹和毛竹质量最好,但黄竹生长周期长,比较难得,一般不用来包扎粽子。
毛竹粗生速长,材质水份大,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最适合包扎粽子。碗口粗的毛竹高达几丈,砍一根回家后截成几段,先用砍刀把竹子破开若干块,然后改用锋利的弯刀把竹块削成宽如筷、薄如纸、长达个头的蔑条。
削蔑条讲究运刀,力度要适中,还要手眼配合,稍出一点差错,蔑条要么中途折断,要么厚薄不均。所以,客家人如果不会削蔑,会让人瞧不起的,因为你没有蔑条,粽子就做不成了,过大年连粽子都没有,日子能过得好吗?
✦
糯米、猪肉、绿豆
如果说粽子是一道大菜,
那么冬叶和竹蔑只是佐料,
糯米、猪肉、绿豆才是主料。
每年的水稻晚造种植,客家人每家都会种上几分糯谷,七月播种,八月插田,十一月收割,待到一地金灿灿的糯谷躺在禾坪里晒太阳,喜得客家人笑上眉梢。糯谷晒干后,便盛入瓷缸备用。
从前客家人每家都养上一两头土猪,到了春节前几天,猪崽长成了大猪,卖给公社食品站后换回几十块钱、几十斤猪肉和一盆猪血。猪肉除了当天吃去几斤外,其余都留下过年吃和包粽子。现在乡村农户很少养猪,客家人就会去市场购买猪肉。
三月春雨一来,客家人便在旱地上种绿豆。六月,绿豆已长得饱饱满满;七月,开始收割绿豆。说是豆,其实豆在壳里,要想见到真正的豆,就要把刚收割的绿豆放在禾坪里晒干,再用小木棍砸打豆壳,很快,壳开豆出,一地绿盈盈、圆点点的豆子便收进瓦罐里,待到过年做粽子用。
做粽子的猪肉、绿豆、糯谷、
冬叶、竹篾都准备好了,
只欠东风啦~
在高要客家乡村,
到了腊月二十三的灶头公上天后,
就进入年假了,
开始为过年张罗年货。
★★★
✔
客家女人把挂在屋檐下的一串串冬叶和竹篾拿下来,放进那口大铁锅里煮,半个钟头后捞起,放进盛满清水的大木盆里浸两天,期间要不断地换水和清洗。
✔
打开装着绿豆的瓦罐,倒出绿豆,然后用石磨干磨,直到把绿豆研烂,再用清水浸泡两三天,捞起绿豆时要把漂起的豆皮去掉。
✔
腊月二十五,把糯谷碾成米,回家后拿出一半糯米留作包粽子,另一半则放进清水盆里浸泡一昼夜,翌日拿到自家的舂米房用碓把糯米舂成米粉,然后晒干备作油糍用。
✦
制作+烧煮
除夕当天,各家各户把上好的五花猪肉切成一块块,然后用五香粉、八角粉等香料腌制几个小时。
然后把猪肉、绿豆、糯米、冬叶、竹篾一应摆上桌面,拿一只洁白的饭碗放在面前,把数张冬叶叠进碗里,把半斤左右的糯米放进碗,再放半小碗的绿豆和几块猪肉,然后收拢冬叶裹紧糯米、绿豆和猪肉,再用竹篾扎实,一只只生粽子便制作成功了。
吃过午饭后,把那口大铁锅洗净,倒进清水,用松树木柴生火,大半个钟头后,一锅水便烧开了,把一只只生粽子放进锅里,添柴加火,一个钟头后,一股粽子的清香溢满房屋。
但此时,大功还未告成,因为粽子需要十个小时的旺火烧煮,期间还要几次更换清水,直到下半夜,粽子煮至烂熟,方算成功。
大年初一早上,
客家人在新年的鞭炮声中
吃起了粽子……
客家人过年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习俗,
如年初一不扫地、不洗头、
不洗衣服、不吃肉、不探亲;
年初二到初六走亲戚;
年初七是赤(人)日,不宜外出;
年初八新年圆满收官。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罗瑞森
编辑:陈彦成
二审:容 娟
三审:王雄伟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制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