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被屏蔽门夹住后身亡,有何警示?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杨悦

针对乘客被屏蔽门夹住后身亡一事,1月26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1·22”上海地铁乘客伤亡等事故事件的警示通报》,要求及时开展全员警示教育,严防类似事件发生。

涉事列车上海地铁15号线是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现场视频显示,站台人员救助过程中,地铁出现了移动,乘客被拖拽进入屏蔽门内。交通运输部称“站台门夹人动车导致1名乘客受伤送医抢救无效死亡”,印证了地铁夹人后启动。

《通报》要求,对于开通运营的全自动运行线路,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督促运营单位对各类运营场景的系统联动、人员操作等底层逻辑和应对流程进行全面复盘、全面审视,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

审视“系统联动、人员操作等底层逻辑”,是全自动运行时代降低系统性风险、提高线路安全性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复盘此次事件,导火索为地铁防夹功能失灵。正常情况下,屏蔽门上的防夹装置和站台上的红外光栅监测到夹人夹物后,屏蔽门会自动打开。站台人员排除防夹因素并确认安全后,才会控制关门,向驾驶员示意可以启动。

而无人驾驶线路没有驾驶员判断是否发车,相当于少了一重安全保障。故而,承认无人驾驶线路更加规范、高效外,也要看到其前提条件是全自动运行系统精准、智能。

站台人员受到了一定舆论指责,主要是因为没有第一时间按下紧急停车按钮,但是否存在不当操作导致地铁异常启动,目前还不能下定论。虽是未经证实的推测,却不失为一种提醒:如果站台人员出现不当操作,缺少驾驶员这一把关和矫正环节,怎么避免人在紧急状态下慌乱出错造成严重后果?

无人驾驶线路要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追求效率,应该通过多重验证为全自动运行系统设置多重保险,降低出错的可能性。

这首先体现在,非正常情况下,系统应该默认地铁暂停运行,而非默认启动;其次,系统故障需要人为干预时,至少应该要两人以上共同操作,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把安全重任压在一个人身上。

宁可错停,不可盲行;多重验证,多重保险。严防类似事件发生,既要复盘优化应对流程,也要反思底层逻辑。

编辑 佘余
校对 谢日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