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坦洲解封:中山战“疫”14天的治理答卷

兴中道
+订阅

1月27日上午,中山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公告,自27日9时起,坦洲镇国际花城一期41栋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解除坦洲镇国际花城一期1至48栋、二期1至16栋所在区域、一知万食品有限公司周边区域4栋厂房所在区域的封控管理。

全域低风险,正常生活秩序回归。历经2轮全市大规模核酸筛查,11轮坦洲镇全员核酸筛查,集中全市社会治理力量和医疗资源,中山顺利“摘星”。

坦洲镇锦绣国际花城小区。 南方+ 廖瀚 拍摄

坦洲镇锦绣国际花城小区。 南方+ 廖瀚 拍摄

春节到来前夕,“摘星”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中山用了14天时间,消除了3例阳性个案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结合坦洲在中山、珠海两地间的特殊位置及本轮疫情传播的轨迹来看,这次疫情处置,又跟以往不一样:

坦洲的“哨鸣”,打响了中珠两地本轮疫情阻击战的第一枪;坦洲的贡献,阻断了疫情在中山发生大规模传播的可能;坦洲的经验,成为中山政府统筹、社会治理、全民动员能力持续提升的例证。

用全新的方式方法,答一张前所未有复杂的答卷——第一时间发现病例、第一时间启动反应机制,以最大的力度、最果断举措处置疫情,这是中山全市上下同心同向、风雨同舟打赢的一场主动仗。

驰援小镇

1月13日中午,中山坦洲镇政府。

第一轮全员核酸筛查准备开始,坦洲镇人民政府办公楼里呈现前所未有的忙碌:门口的总值班室,用一支笔、一个本、三台电话搭起了疫情防控爱心帮扶服务热线;一楼的大会议室,布置成为疫情处置前方指挥部开会、沟通的场所,也是本次疫情防控信息公开的主会场。

当天上午,进出坦洲镇的所有道路实施全面管控。坦洲快线上,仍有来自各个镇街的车辆源源不断地驶向坦洲。

这是中山举全市之力对一个人口约40万的小镇进行支援。

首先,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前移没有任何犹豫。在中山“两会”仍在进行的时刻,中山市级疫情防控力量第一时间进驻坦洲,组建起了疫情处置前方指挥部,分管市领导、市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坦洲坚守至今。

距离镇政府约2公里之外的一家酒店,中山市、镇两级疾控中心抽调的流调人员在这里集结起了超120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队。

坦洲镇的德秀路与清晖北路交叉口处,临时全员大核酸调度中心在13日迎来了市人民医院首批驰援的250名医护人员。在整个交通管制期间,市人民医院、博爱医院、中医院总计派出近3000人次的医务人员驰援坦洲。

锦绣国际花城封控区门外,移动方舱实验室在14日晚进行搭建,以便就近完成对封控区采集样本的检测。

第一次面对“感染源头不明”的奥密克戎病毒,第一次实施如此高强度、多频次的市、镇全员核酸筛查,中山在大量繁复的信息中先做了一个决定:去坦洲,在第一线建立高效指挥体系。

从这一天起,中山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也前移到坦洲镇政府举行。

速度、力度与精度

1月13日晚,坦洲镇政府,中山市会议中心。

从前线连线到后方报道,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关于本轮疫情信息的第一轮通报。这一天,中山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两个通告,明确了本轮疫情防控三件至关重要的事:

严格交通出行管理,明确对进出坦洲镇所有道路实施全面管控(原则上只进不出),离开中山市也需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严格封控区管理,将锦绣国际花城一期、二期所在区域及一知万食品有限公司周边区域划为封控区,执行“封闭隔离、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的管理措施。

开展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其中包括坦洲在内的部分镇街实行每天一检。

1月27日凌晨,中山市坦洲镇锦绣国际花城封控区门口,防疫人员仍在坚守。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1月27日凌晨,中山市坦洲镇锦绣国际花城封控区门口,防疫人员仍在坚守。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迅速明确的三大举措,形成了“封控区封闭隔离、坦洲镇交通管控、中山市全员核酸”的分级、分区防控体系,迅速理清了应对这起“感染源头不明”阳性个案的逻辑:既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而“加强管理”,又为减少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而“精准管控”。

事后回头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加强管理”和“精准管控”的双管齐下,为中山阻断病毒传播路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当时的情境下,追求“速度”“力度”和“精度”的管控,实际上无论是决策者和基层治理力量,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感染源头不明”的奥密克戎病毒,溯源工作应该怎么做?

一个常住人口不到40万的小镇里,一个近万人的超大小区被封控,管理与保障是否跟得上?

在中山、珠海的交界处,一个人员流动极其频繁的小镇实行交通管控,带来的人员滞留问题与社会管理的问题如何解决?

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解答。“要把这次疫情看得更重一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重视。”1月13日晚,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主持召开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会议强调,要用最坚决的措施、最快的速度切断病毒传播链条。

防控有力度更有温度。1月16日,郭文海又在检查督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要注重前方人员的安全防护,关心关怀,配备足够的防疫、生活物资;另一方面要全市“一盘棋”调度,做好轮岗轮换,避免连续疲劳作战。

流调、转运的前线“大兵团”

1月14日晚,坦洲镇政府。

新闻发布会通报,坦洲阳性个案与珠海已公布病例存在时空交集。此时,布设在坦洲镇的现场流调中心仍然灯火通明。

“我们的秘诀就是不睡觉。”中山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副组长陈雪琴半开玩笑地说。面对奥密克戎病毒在中山、珠海两地本轮疫情中的首次“曝光”,中山流行病学调查组“一路狂奔”:向上查,追溯传播链源头;向下查,寻找病毒散发点。每快一秒,都可能改变疫情防控的关键形势。

设置在坦洲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心。 南方+ 廖瀚 拍摄

设置在坦洲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心。 南方+ 廖瀚 拍摄

首例发现,往往不是传播链源头;阳性个案发现的时间线,更不能代表传播链上的前后次序。当中山流调人员用48小时不眠不休地工作死抓“黄金24小时”,当中珠两地联防联控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中山病例溯源逐渐从“孤岛”变为病毒传播树状图里的一根枝蔓。“茫茫大雾”散去,病毒传播路径渐渐明晰。

1月14日23时,在追捕“奥密克戎”病毒的48小时内,中山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报告,1月13日发现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个案,经流调相关感染路径已相对清晰,与珠海已公布病例存在时空交集。

1月17日,珠海报告,目前所有病例均在同一传播链上。基因测序与外省的境外输入关联病例100%同源。早期发病的个案从事某企业客服工作,经常接触境外入境物品。根据目前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专家研判本次疫情不排除由暴露于污染入境物品导致。

中山流调人员死守的“黄金24小时”,为中山、珠海两地精准管控“大闸”的落下,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向上查,溯源明晰,传播链理顺;向下查,密接、次密接管控迅速。中山疫情防控的第一次,流调溯源专班、转运专班及隔离专班全部在坦洲镇集中现场办公,实现无缝对接交流。数百平方米的空间里,从流调中心到“一码通”专班、隔离管理专班,再到陆空口岸专班分流转运组、社区三人小区,完整的大规模转运流程图从图上走到线下,实现“大兵团作战”。

市内大规模转运流程图。

市内大规模转运流程图。

与奥密克戎的第一次“短兵相接”中,“大兵团”发挥了奇效。

“我们自己的力量”

1月17日,锦绣国际花城小区门口。

坦洲镇副镇长钟焕军和志愿者一起将一家企业捐赠的5000盒豆腐制品搬下货车。从1月13日凌晨开始,小区门口警戒线和护栏构成将线内线外划分为两个世界。封控线之内,钟焕军和临时成立的物资保障临时党支部要为小区内3000多户居民的物资保障负责。

也正是在封控区之内,钟焕军发现,支撑起这里的力量并不是外来的、孤立的,而是内生的、来源于每家每户的。

坦洲镇副镇长钟焕军。 南方+ 廖瀚 拍摄

坦洲镇副镇长钟焕军。 南方+ 廖瀚 拍摄

“只要来的志愿者是党员,他愿意在这里为群众服务,就是临时党支部的同志。”钟焕军说。除90多名党员外,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小区内建立起一支由党员干部、志愿者、公安干警、消防员和物业人员组成的430多人的队伍。

中山向最基层推进的社会治理能力,在去年6月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便有所展现:中山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的地级市。深入肌理的基层动员能力,是一切决策与部署得以落实的基础——这既要求党员干部下沉到最基层开展工作,又呼唤社会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干部、志愿者和群众,都让我非常感动。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分工明确、沟通及时。”坦洲镇党委书记张义强说。他细数每一个留在一线的镇领导:副镇长钟焕军坚守封控区多日;副镇长郑晨晖全力协调流调与转运专班,2天时间瘦了5斤……

更多的故事和细节由群众书写:全镇医护人员,无论公立民营,全员赴岗;在编教师绝大多数应征志愿者岗位;近500名返乡大学生自愿报名,成为疫情防控重要的补充力量。

截至1月26日,坦洲镇完成了11轮的全员核酸检测,连续多日保持在稳定水平的核酸检测人数,显示了坦洲动员力量的深入。1月27日上午,中山通报坦洲1月26日核酸筛查完成采样421221人次,全部结果均为阴性。

城市的温度

1月22日,坦洲人民医院。

刚出生两天的“易凡”与父母拍下了人生中首张全家福。这是来自封控区的第二个新生儿。父亲给他取的名字,寓意是“再平凡的人,也能做不容易的事。”

在这14天时间里,很多事情在发生改变。由于交通管制,坦洲人民医院接收的孕产妇数量激增,超60名新生儿在产科出生。半个月来,坦洲人民医院产科主任龙新枝“压力山大”:经她和同事摸查,封控区内有40多名孕妇,其中10多名已进入孕晚期,随时都有临盆的可能。

封控区内的临时医疗救治点。 南方+ 廖瀚 拍摄

封控区内的临时医疗救治点。 南方+ 廖瀚 拍摄

人始终是衡量社会治理水平最重要的标尺。早在1月14日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会议上,郭文海便强调:要加强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活、就医服务保障。在中山疫情防控的各个阶段中,医疗力量始终没有缺位。

从市到镇,约80名医护人员支援坦洲人民医院;从坦洲到封控区,16名驰援的医护人员与居住在封控区的40多名医护,设置了两个临时医疗救治点,提供24小时的医疗服务。“主要服务于慢病管理和发热。”住在封控区的坦洲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王雪峰说。在线上,“花城孕妇、儿童关爱群”微信群实时了解孕产妇需求、解答问题、纾解情绪。

1月14日,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经负压救护车转运,在坦洲人民医院经过抢救转危为安;1月17日,封控区内首个宝宝出生。“我们在封控区内建立了非常关键的志愿者队伍和医疗救治体系,让突发情况都得到了妥善处置。”张义强说。

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医疗救治上。在坦洲镇政府,张义强展示了一本记录了6000多条联系方式的小册子,记录了6000多条申请离开坦洲的理由。1月19日晚,坦洲镇政府发动所有力量,逐一拨通电话了解其实际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安抚群众情绪。对患病需救治、家中老小无人照料等不得不外出的群众,在落实7天核酸检测、社区报备的前提下,为其发放临时通行证。

滞留坦洲的装修工人黎勇也接到了电话。他接受了暂不外出的建议,并在工作人员的联系下解决了居无定所的问题——在临时避护场所联一小学,和其他20多名临时安置人员一样,黎勇得到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1月27日上午,交通管控解除,黎勇终于要回家了。

坦洲镇联兴路上,挂满春联、灯笼的年货小店等待着全年最旺时节的到来。

今天开始,人们将照常上街,正常生活。

【策划】龚晶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曾艳春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叶志文

【实习生】高丹琦

编辑 李姗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