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中药圈里的南北差异

鹤山市中医院
+订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亦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国辽幅之广,南北生活习性差异之大是众所周知的。而对于中药圈子里的南北差异,您又知道多少?

北板蓝根VS南板蓝根

北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呈圆柱形,稍扭曲,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归心、胃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临床应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感冒(包括“流感”),治疗传染性肝炎等。

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呈类圆形,多弯曲,有分枝。外皮易剥落,呈蓝灰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蓝灰色,木部灰蓝色至淡黄褐色,中央有髓。根粗细不一,弯曲有分枝,根细长而柔韧。气微,味淡。归心、胃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用于温病发斑,丹毒;流感,流脑。临床应用于用于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及大头瘟等证。南板益根苦寒清泄,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消肿,对温毒时疫诸疾,未病可防,已病可治,单用或入复方咸宜。

总结:

北板蓝根对抵抗流感病毒有较好的作用,比如甲流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等,对人体感染和治疗有着良好的作用。而且从清热解毒、抵抗炎症的角度来讲,北板蓝根的作用要比南板蓝根明显得多,南板蓝根则药性较弱一些。

北五味子VS南五味子

北五味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北五味子自然分布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山区,主产于东北和河北等地。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表面黄棕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粉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

南五味子,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南五味子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喜微酸性腐殖土,产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种子1-2粒,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微酸。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

总结:

【北五味子】宜用于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虚损劳伤劳嗽,入滋补药必用。

【南五味子】宜用于风寒在肺。

北柴胡VS南柴胡

北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的根,经拣净杂质,洗净晒干入药,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外表浅棕色或土棕色质较坚硬,不易折断,少弯曲,称“硬柴胡”;根头膨大,多分歧,并多须根,木质部白色或黄白色,如轻扭曲,可见木质部碎裂或条片状,幼细的支根则易于折断,微有香气,味淡。《本草汇言》概括为“北柴胡出于山东诸路,色黑而细密,形短如帚”。又因其唯根入药,且常于秋季采集,故又名“秋胡柴”。

南柴胡,为狭叶胡柴的根系,拣去杂质,洗净切片(或切段)晒干入药者。主产于我国南方湖北、四川、江苏等地,其中产自四川者名川柴胡。其外表呈黄棕色或红棕色,质较轻软,性脆,易折断,独根疏须,木纤维少或无,气微轻,有油腥气味,味淡,又称“细胡柴”、“软胡柴”。因南柴胡常于清明前后连根带茵采摘,故有“春柴胡”之称。有些地区仅以其根入药,其根呈红棕色,又有称“红胡柴”。

总结:

【北柴胡】和解退热、疏表之功效显著,且以生者为佳,用量宜稍重,多用于外感热病。北柴胡长于推陈致新,能除心腹肠胃中结气,对饮食积聚,寒热邪气以及痰热结实的疏导和解,有很好的效用。其性降多于升,走而不守,其升亦由于浊阴的下降,故清阳才得上升。

【南柴胡】长于发汗解表,升举清阳,能疏肝胆之气以解肝郁,气味俱轻,外感在表在上,兼清阳下陷者用之最宜。

END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