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粉酥

史志阳江
+订阅

“新年到,家家炒米打粉酥。你和粉,我印模,印成好饼围炭炉。不怕寒风吹,不怕冷雨飘,男女老幼乐陶陶。”在阳江,一首《打粉酥》的歌谣把春节打粉酥热闹、喜庆的场面表现出来。

粉酥成品(江城区地方志办供图)

阳江炒米饼以酥脆香甜著称,故俗称“粉酥”,与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西樵大饼合称广东“四大名饼”。

以前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打粉酥,粉酥制作有炒米、打粉、成型、烤饼几道工序。炒米就是把大米洗净沥干,炒熟呈浅黄色;打粉就是把炒熟的大米磨成粉;成型就是用饼模把炒米粉打成饼,以圆形居多,饼模是木制的,刻有祥禽瑞兽、花草树木,还有“福禄平安”之类的文字。制作过程中,先把白糖煮成糖胶,把糖胶、猪油(最好是鹅油)、鸡蛋和炒米粉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成饼粉,再放到饼模中,加入葱花、碾碎的花生、椰丝、芝麻、肥猪肉、糖等馅料,抚平,用汤匙来回压实成饼,最后用小木槌把饼敲下来,装在筛子里,放在炭炉上烘烤。烤饼旧时使用木炭,火候控制很重要,既不能烤焦,又不能破碎,烤至饼松脆且能承受一定的压力(便于包装)就制作完成。

粉酥制作(江城区地方志办供图)

关于粉酥的来历,有个传说。宋朝后期,城郊有一个行乞的吴姓老太,有一天,她到城里讨到了很多锅巴,又把讨来的糖和着锅巴吃,吃剩的,老太就捏成一团,烤干。吴老太的“发明”从那以后就流传开了,这就成为阳江粉酥的雏形。——传说有些牵强,但有据可查的,清末民初,粉酥在阳江就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当时阳江城里已有专门生产粉酥的饼铺20多家。20世纪40年代,阳西横山人苏名溪在阳江城开设了“河水安”饼铺,生产以粉酥为主的各种礼品饼,把阳江的粉酥生产推向一个新阶段。

粉酥(江城区地方志办供图)

现在,阳江粉酥不再只是春节的应节食品,也是日常零食,品种越来越多,馅料更多样化,有咸有甜,大批厂家已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生产,粉酥畅销各地。

饼模(江城区地方志办供图)

资料来源:江城区地方志办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