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再次来到南城,为读者讲述“李商隐的唯美与孤独”。此次讲座由中国共产党东莞市南城街道工作委员会、南城街道办事处主办,南城档案馆、南城方志馆承办,南城文化服务中心协办,是“唐诗里的中国”系列专题讲座的第五场,也是此次系列讲座的最终场,吸引了众多诗歌爱好者到场聆听。
01、讲座内容回顾
“疫情的反复,现在每聚一次都不容易,我们要珍惜这样的见面机会。”谢有顺在开篇就引导现场观众思考,如果古代诗人也面对这次疫情,会如何创作和生活?他认为,文学是活着的历史,正因为有了文学的书写,历史和时代才会变得生动、饱满且有血有肉。只有文学,才能如此深切地记录每个时代中那些渺小的欢乐和叹息。李商隐就是一位把自身的唯美与孤独写进中国诗歌史的诗人,至今还有千万人共情于他的诗。
李商隐在《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诗歌数量名列前茅,谢有顺认为他是最能代表晚唐诗歌风格和时代气象的诗人。李商隐的诗歌调子大多是慵懒、伤感的且忧郁的,也有他独有的热情和孤独,繁华落尽,一切都在回忆中伤怀,这是典型的晚唐诗风。他在万物凋谢时节,吟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于黄昏唏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在深秋叹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说罢,谢有顺说,当你回忆或追想某个时代,往往要找出这个时代的精神符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人。通过诗人,我们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李商隐的骈文成就颇高,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只要李商隐《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也有学者惋惜李商隐的才华去写骈文非常可惜,但谢有顺并不这么认为。他谈及:“诗人是最悠游逍遥的人,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写诗花不了多少时间,它短小精悍,主要靠诗人的才气和灵感。几乎所有的古代诗人都在作诗之外做很多别的事情。”工丽绮美的诗句构成朦胧迷离又色彩斑斓的意境,李商隐的才情于意境流溢、游荡,捉摸不透,但仍可一唱三叹。
“‘颓废’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意味着灿烂之后安静下来了,能静观万事,并坦然对待人间的喜怒哀乐。伤颓的背后也有一种笃定。”谢有顺认为,不应该将李商隐的诗歌定义为消极与颓废的。读李商隐,就知时间已到晚唐,华美的时代正在落幕,除了无奈与哀伤,更多的只是对华美的回忆和耽溺了。李商隐写到一种繁华过后的时代尾声,也可视为是时代精神的沉淀,开出的一种新境界。
李商隐虽满身才华却事事都不太顺利,这些经历都化作他诗歌中那些略显沉闷的情绪,耽溺于回忆,眷恋于华美,在舍得与不舍得之间,那些“无端”“意不适”,更多是经岁月沉淀之后的孤独感与安静感。谢有顺说:“一个时代的繁华和灿烂往往都存在于回忆之中。文学为何有魅力?因为文学会使经时间淘洗的那些平实的生活和事物,焕发出不一样的光泽。”
有一种真实叫科学的真实,还有一种真实叫想象的真实,文学更多是想象的真实。一个伟大的时代终有落幕的时候,离别时会悲伤、怅然以及会有不易被人觉察的失落的痛苦。越回忆,越唯美,这就是李商隐。他笔下尽是黄昏、夕阳、枯荷、残花、东风无力等晚唐意象,“来”和“去”都是“空”的,“相见”与“别”都是“难”的,生活中有多少情感难以表达,有多少爱无法抵达,这就是李商隐的热烈与清冷、唯美与孤独。但“留得枯荷”仍可“听雨声”,那份优雅、干净、喜悦,也是李商隐的伟大诗情所在。大开大合、大悲大喜的写作时代过去了,李商隐在诗中写“微注”“微尘”中的人和心事,其实是在写自己,也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完成了自己。
02、现场提问
讲座接近尾声,现场观众仍回味无穷,争相举手向谢有顺提问。其中一位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向谢有顺提出了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谢有顺为她解惑道:“李商隐的诗歌因晦涩难懂的含义和缥缈朦胧的美感广为人知,对孩子们而言,诗歌中的意象是非常难理解的,但随着他们不断地积累,记忆里存储着的古文诗词会与他的生命经验相遇,他对诗歌的感受就会越深刻。对于孩子,多读多背,是接近古诗最好的方式。”
03、“唐诗里的中国”系列讲座5期回顾
自去年“唐诗里的中国”系列专题讲座开讲以来,赢得了一批忠实的观众,他们跟随谢有顺的步伐,遨游在唐诗的世界里,展现了对知识与文化的极高热情。
回顾本次“唐诗里的中国”系列专题讲座,谢有顺带领东莞市民看到大唐不同的诗歌风貌、遇见不同的伟大灵魂。在“大唐的酒与李白的诗”中,我们走进李白的诗酒人生,体会到中国人最为熟悉和向往的精神境界;在“杜甫的卑微与伟大”里,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文人最广大的同情和最高的伦理;“白居易的人间情”让我们感受到唐代的繁华和绚丽;我们打破固化印象,认识到一个多层面的王维,去感悟“王维所热爱的世界”;在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的意象中,我们理解了“李商隐的唯美与孤独”。
04、“新春至,福字到”
“新春至,福字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了给现场观众献上诚挚的节日祝福,谢有顺在讲座结束后便为大家题写福字。只见他挥毫泼墨,弹指间,一幅幅福字,随笔而出,一气呵成。
今后,主办方还将继续推出相关的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各类文化盛宴,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来源:南城档案馆 南城方志馆
本文来源:东莞南城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