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屯村村貌(摄于2016年,庄氏宗亲会供图)
历屯村,位于那龙镇域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历屯村因环溪庄公祠闻名。环溪庄公祠左靠田畔河,右傍一湖碧水,前临沃野,后枕幽密丛林。为历屯庄氏二世祖庄国清公的纪念祠。
据《环溪庄公族谱》记载,明宣德年间(1426—1435),庄氏祖先雄携长子庄国清、次子庄国荣、三子庄国安从东莞公明李松塱赴阳江海蓢守御千户所屯田,后立功升任把总。二世庄国清公承继父业,因平寇有功,职授千户长,赠号环溪,晚年解甲归农,偕二弟国荣、国安迁居田畔龙山村,后人又迁居新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四世祖庄斗枢兄弟始定居历屯村。其孙辈众繁,分村分支定居于阳东县、海陵岛等地。庄国清德高望重,后裔饮水思源,感恩报德,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修建“环溪庄公祠”,以表纪念。
环溪公祠初创建时规模较小,房舍简陋。清朝道光二年(1882)进行扩建。稍后,庄德亮又增建后楼。后楼横过九间,楼高二丈,更具规模。1932年,庄则敬主持了大规模全面修建,动用泥水木石工匠及绘画雕塑艺人百多名,历时经年,始告竣工。
2011年,环溪庄公祠被阳东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后,庄氏宗亲计划重修公祠。2013年初,皇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皇岗庄氏宗亲鼎力襄助200万元;阳江庄氏族人筹资120万元。公祠于2013年6月按原貌动工重修,2014年11月竣工。2014年12月2日,举行庆祝仪式。
环溪庄公祠(摄于2016年,庄氏宗亲会供图)
新修建的环溪庄公祠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占地共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采用的是大四合院的布局模式,中间耸立着金碧辉煌的大享殿。大享殿另与两边的厢房走廊及前楼,以大天井为中心,自成体系组成一个小四合院,通过耳门走廊,可以通往公祠各个角落。整座建筑结构严谨,造工精致,庄严雄伟。
迈进公祠前面的围墙,便是一个近400平方米铺着青砖的广场。公祠大门是两扇高大的朱漆菠萝格木大门,上方镌刻着“环溪庄公祠”五个遒劲的蓝底大字。大门左右一副对联:“系溯漆园宗支蕃衍,派传天水祖漛流长。”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对联中“漆园”一词点出了庄姓的起源。
跨进大门是一道做工精致、雕刻着寿字图案的高大木屏风。跨过屏门,穿过天井,便是画栋飞甍的大享殿。大厅上方,正中悬挂着清朝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状元庄有恭的“状元”朱漆匾牌,左右两边配以“敕封”和“敕赠”武略骑尉两个匾牌。大殿、走廊、门前的梁架上雕刻着众多动植物和人物雕像。雕象和壁画造型奇特竣削,灵秀飘逸,色彩绚丽。大殿梁脊上的双凤朝阳、博古、飞凤化杨莲以及飞檐斗拱等线条流畅,造型栩栩如生。整座祠堂又如一座别具匠心的艺术馆,令人赞叹不已。
环溪庄公祠木雕彩绘(谢明摄于2017年)
环溪庄公祠古钟(谢明摄于2017年)
公祠周围,竹树环合,高山参立,环境清幽。灰色琉璃筒瓦覆顶,灰色仿古砖砌墙。除大门一侧,公祠其余三侧为旁间,窗明几净,清雅可人。置身其中能耳闻山涧流水,潺潺湲湲;能目睹山花点点,绿草茸茸;恍若千山万壑,自在胸中。
环溪庄公祠记载着历屯村辉煌的历史。历屯村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文有17名庠贡生、9名监生;武有千户长庄国清,皇封六品武略骑尉庄朝英、庄振谦,清武秀才庄景南、庄冠芳,六品顶戴冠庄蕃,守御所千总庄荣尧、庄应扬。民国初期,村里办有私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公祠内办起环溪初级小学堂,学生二三十人,开设一至四年级,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生已近百人。1951年,村里办起高小,1960年代末办起初中班,中小学生共200多人。1984年,庄广华、庄基宣、庄基沛、庄广平等4位旅居香港特别行政区宗亲捐建历屯教学楼。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以来,历屯村共有大学生62人,海外留学生15人。环溪庄氏公祠记录着庄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与优良传统,是阳江市庄氏家族的圣殿。
资料来源:《阳江特色村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