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活农村丰富但零散的田地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重要的课题。鹤山市桃源镇通过打造“党建责任田”、突出“头雁”效应,汇聚红色力量,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与撂荒地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共建共赢新局面。
打造“党建责任田”
农村撂荒地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桃源镇土地资源丰富,有七成土地为水田山林,但其分布较为零散,无法发展大规模农业产业,且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收益较差,不少村民因此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被弃耕撂荒多年。
面对这种困境,桃源镇引导各村以“党建责任田”模式开展撂荒地整治,先行发动中胜、三富等村党支部作为试点,由党支部统筹辖区范围无人耕作的撂荒地进行复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为保障村民的经济收入,桃源镇按照每年每亩400元的保底收益标准为村民提供兜底保障,增强村民发展农业产业致富的信心。同时,桃源镇加大基础保障力度,为自主引进产业项目的村委会提供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其中,为中胜村甘薯产业项目提供了20万元启动资金,助力该村产业振兴。
有了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各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工作的底气就更足了。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发动村民签订协议,把弃耕撂荒的土地收归村集体,最大限度整合土地资源。最终,桃源镇的12个村党组织通过“党建责任田”项目共整合了约600亩撂荒地,其中,单中胜村就整合了137户村民约200亩撂荒地,为下一步提质增效夯实了田地资源基础。
头雁领航在一线
2021年初,桃源镇中胜村和龙都村分别迎来了江门市和鹤山市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的到来,让两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委会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驻村第一书记重要的任务。
中胜村驻村第一书记梁小霞到村后,与村党支部书记李洁芳马不停蹄开展调研,思考如何挖掘该村农业发展的潜力,并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到该村就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分析研判。梁小霞和李洁芳综合中胜村的交通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结合当今农旅产业发展趋势和专家指导意见,最终确定了打造农业科研及农旅研学基地的发展方向。
说干就干,她们马上邀请省农科院技术团队对该村土壤进行勘察。勘察发现,该村大部分土壤沙质含量高,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甘薯等优质绿色农产品,且符合当今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发展前景可观。同时,甘薯苗还可以作为绿色无公害蔬菜与优质甘薯叠加销售,将为该村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
明确了发展方向,接下来,便是消除村民的顾虑。两位女“头雁”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打造“党支部+公司(科研)+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即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该村经联社引进优质项目进行开发,项目收益由村集体和村民小组占比分成进行入股经营。“让村民重拾农耕致富的信心,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党支部示范带动是关键,引进优质的富民产业项目是保障。”梁小霞表示。2021年9月,在梁小霞的多方奔走和江门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中胜村经联社与江门硕地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功引进了甘薯种植项目。
项目落地后,为保障落实“党建责任田”的经营成效,中胜村党支部设立了党员责任岗,加强与江门硕地农业科技公司的沟通衔接,落实田间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工作。此外,中胜村党支部积极动员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共发动20多名村民参与该项目的耕种工作,促使该村的闲置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汇聚红色力量
甘薯种植是一个长期过程,疫情期间,外地的专家和技术团队无法提供经常性的现场指导,因此需要引进本土专业技术团队。桃源镇通过发挥党建纽带作用,组织本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相关工作。经过沟通协调,本土一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主动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支持,甚至还出资租了一块田地进行土壤改造试验,该公司也从中获得了有用的实验数据,实现了企业和村委会的双赢。
经过3个多月用心经营,中胜村甘薯迎来了大丰收,200亩甘薯地预计产量可达到30万公斤。为确保甘薯丰收变成经济增收,桃源镇以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商建的方式,指导村企党组织落实联建常态化机制,鼓励和引导商会、两新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提高甘薯销售量,解决甘薯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预计中胜村甘薯产业能带来约70万元的收益,有望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与农民收入双丰收。
多年撂荒地变身“党建责任田”,特色产业红火出圈,中胜村党支部为桃源镇各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了榜样示范。接下来,桃源镇将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主线,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整镇提升”工程,切实走好“党建赋能、产业富民”的农村发展新路径。
(来源:中共鹤山市委组织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