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冬奥|北京“老炮儿”的冰球梦

南方+ 记者

1979冰球队

比赛进行中。偌大的洁白冰场,一粒黑色冰球快速滑行,飞撞到四周板墙时,发出“砰”的一声闷响。

身穿黑白两色队服的球员在场上不断争夺,滑行、蹬冰、压步转弯……所有动作都在高速进行中。全副装具下,不注意看很难发现,他们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

1979冰球队在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班时合影。

1979冰球队在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班时合影。

42年前,这群北京“老炮儿”中绝大多数是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班的学生。1979年,冰球队解散,少年们各奔东西。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他们的冰球梦再度燃起,组建了一支名为“1979”的冰球队。

人都没变,只是多了皱纹,体力大不如从前。不过,他们活跃在球场并不图什么,那些年少时的梦想能一直延续,就是最开心的事儿。

43号后卫,归队!

2022年1月8日晚,比赛开始前半小时,61岁的吉铫宗穿好装具一个人先上了场。

他尝试像正式比赛那样做加速动作,场边的人为他捏把汗,吉铫宗的腿受过伤,加上岁数大了,20多分钟的训练时间里,重重摔了两次。

吉铫宗是43号后卫,两三周前才归队,目前正在恢复训练中。

球队每到周三、周六都会进行训练。  

球队每到周三、周六都会进行训练。  

那天,吉铫宗照常开车送小孩上学,北京交通电台里正在播放冬奥新闻,听到主持人准备介绍一支“特别的冰球队”,一下来了精神。

他曾是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班的学生,一听这支队伍叫“1979冰球队”,队员多是什刹海体育学校毕业的,平均年龄60岁以上,吉铫宗觉得,这群人好像离自己“越来越近”。

几分钟的节目介绍了冰球队的一些队员,其中一些人他都有印象,多年前的记忆对上了,送完小孩后,吉铫宗立马拿起手机搜球队资料。

找到球队训练场地——北京奥众冰上运动中心后,等到周六他带着小孩去了训练场。工作人员告诉他,球员都是晚上训练,吉铫宗留下联系方式准备离去。

环顾四周,他突然发现一张贴在玻璃门上的老照片,那是当年所有球员的合影,其中就有他自己,“那就是了!”吉铫宗久久不能平静。

在休息的冰球队员。

在休息的冰球队员。

回到家刚上电梯时,吉铫宗接到队员打来的电话,每周三周六的晚上,他们都会聚在一起训练,他难掩激动,立马和队友们约好了见面时间。

归队时间近了,吉铫宗这一晚上没睡好觉。

“一点都没变,除了老了点!”等到周六见面时,他发现好多当年的同学、师兄都在,还给他找来护具、头盔和冰鞋等。

吉铫宗没料到,自己就这样找到失散40多年的同学队友们。

少年时代的冰球岁月

球队每到周三、周六都会上冰场训练。

从晚上8点半到11点半,结束后聊聊天,回家时就到凌晨1、2点了,队友们喜欢聚一聚,再谈起从前。

冰球队目前40多名球员大多是从前冰球班的学生。上世纪70年代末,什刹海冰球班持续招生已近十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冰球运动员,为北京队、国家队输送了不少后备人才。

一场冰球比赛对体力耐力有极高的要求。

一场冰球比赛对体力耐力有极高的要求。

“为什么叫1979冰球队?首先,我们这个队是1979年解散的;其次,我们也想告诉大家,北京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冰球发展史。”冰球队队长梅春晖告诉记者。

梅春晖的第一双冰鞋是母亲从苏联带回来的花样刀。1973年,在父母的指导下,他很快就能在冰面上自由滑行,学滑冰的第二年,他通过了冰球班的面试,从此和冰球结缘。

那时的冰球学习条件并不好,很多人的冰鞋都是师兄传下来的,梅春晖说,冰刀和冰鞋都要分开买,一双鞋就要一个家庭一个多月的工资。

没有室内冰场,队员们只能在短暂的冬季上冰,每次训练结束后需要自己扫冰,如遇冰雪则须先扫净冰雪,才能飞驰夺球,挥汗挥杆。

场上每队6名球员,不断轮换上场。

场上每队6名球员,不断轮换上场。

天然冰场融化以后,漫长的陆地训练接踵而至,有体能的也有专项技术的,目的是锻炼球员的耐力、爆发力与对抗能力。

1979年,北京市取消了冰球项目,冰球班的发展被按下了暂停键,包括梅春晖在内的学员们各奔东西,有的参加工作,有的参军入伍,还有的读书升学,当时正值高考恢复的第三年。

投身工作,照顾家庭,此后学员们与多数人的生活轨迹大同小异,加上冰球场地不多,他们接触冰球的机会几乎为零。

不过,有关冰球的记忆一直深刻。

梅春晖记得,当时训练渴了打开自来水龙头直饮,也从不闹肚子;每年的训练先从颐和园后湖开始,常有小伙伴掉进冰窟里,爬上来后接着滑冰;在东北集训时,睡在临时借的、长短不一又不暖和的被褥里,大家却因训练太累倒头睡去……

保证不受伤,再多打几年

一晃30多年过去,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小了,少年时代的冰球梦总会时不时苏醒,2014年底,四五个常年保持联系的同学有了重组冰球队的念头。

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冰场资源逐渐丰富,从前的冰球学员们无不跃跃欲试,重新上冰打球的愿望强烈。

这一年,什刹海冰球班的九名球员在五棵松冰场集结,正式组建队伍,取名“1979冰球队”,简单明了。

在正式比赛前,吉铫宗进行恢复训练。

在正式比赛前,吉铫宗进行恢复训练。

重组过程很顺利,场馆是守门员周云杰投资建的,这些年他一直在努力推动冰球运动和青少年冰球培训在中国的发展。即便“个别身体亚健康的”队员,最初家人不愿意让来,经过一段时间冰球训练后,“咳痰腰疼腿疼都没了,他老婆比他还高兴。”梅春晖说。

冰球比赛时,场上每队6个队员,每个人注意力都要高度集中,60米长的球场,稍不注意2、3秒,球就从眼前滑走,对专注力与体力的要求非常高。

这一兼具野性与激情的对抗性运动让不少球员意识到,自己有时眼睛到了手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赛时,2、3秒不注意冰球就会从眼前滑走。

比赛时,2、3秒不注意冰球就会从眼前滑走。

和足球队不同,作为冰球队后卫,每个来回都要全力冲刺,这对于61岁的吉铫宗难度不小,每次训练他都会觉得身体吃力,为了尽快回到场上,他没事了还会带着冰鞋去其他冰场练习。

这些力量的要求并不阻碍他们驰骋冰场。1979冰球队遵循对抗性较弱的女子冰球规则,他们一直觉得,毕竟岁数大了,只有保证不受伤,才能多打几年。

目前冰球队一共有40多名球员。

目前冰球队一共有40多名球员。

打多久不设限,可能直到体力玩不了的时候。在队员眼里,只要不受伤,只要身体允许,冰球就是个常青的运动,赢不赢已经无所谓,重要的是在参与的同时,也向大众普及了这项运动。

“我们算老吗?完全不啊!”梅春晖强调。

【策划】黄灿 陈志

【统筹】胡念飞 曹斯 罗彦军

【执行】赵晓娜 张哲 王良珏

【文字】曹嫒嫒 张晋 刘长欣

【拍摄】王诗堃 张晋

【剪辑】周鑫宇

【海报】甘展平

编辑 董晨晨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