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时如何剔除简历注水者?专人背调让“面经”无用武之地

南方周末
+订阅

▲ (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2048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如果用人单位的面试流程不够规范,譬如,缺少对应聘者进行背景调查、面试时视角过于单一、多轮考察的专业点设置不够科学、考题重复或太过接近、试用期的考核标准不明确不严谨,能通过“面经”轻松搞定,骗子就非常容易得逞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美逸君

责任编辑|陈斌

有这样一则新闻:北京某公司以200万年薪招聘一位高职,转正税后薪资9.1万元/月。一年多以后,该员工因工作表现差而离职,并被查出学历和工作经历造假,公司遂起诉该员工,并要求其返还工资30万。该员工不服,认为自己通过多轮面试就职且顺利转正,工资是合法所得,不应偿还。最终,法院判决:支持公司的合法诉求,要求该员工返还公司30万元。

对企业而言,越是高薪职位,就越重要,其价值很高、风险也很大,公司付出重金聘请的高职,都是重要项目和团队带头人、组织者、指挥者。如果遇人不淑、被骗子篡位得逞,耽误了项目发展,企业可能要承担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被竞争者甩开代差劣势。这绝不是追回30万薪资能弥补的,充其量只不过是用人单位因自己受骗的屈辱感,而出口恶气罢了。

一位事业有成的HR分析:如果用人单位的面试流程不够规范,譬如,缺少对应聘者进行背景调查、面试时视角过于单一、多轮考察的专业点设置不够科学、考题重复或太过接近、试用期的考核标准不明确不严谨,能通过“面经”轻松搞定,骗子就非常容易得逞。

那么,用人单位怎样才能全面客观地通过面试,遴选出高阶人才呢?结合本人在企业时的选人技巧,将其归纳为“五大招、一建议”:

第一,招聘制度专业化:对于高职应聘者,其背景调查、学历学位调查、既往工作业绩考察不可缺少,要交给专业“猎头公司”进行,万一出现欺诈问题,可法律追责。正规“猎头公司”的调查更专业、深入,且因法律责任约束,有相当的敬业精神。与高职的薪资以及其所承担的职责相比,“猎头公司”几万元中介费不要省。

第二,招聘技巧规范化:高职岗位应聘,一般要经2-3轮面试,多岗位面试官要设置交叉考察,每轮面试要有明确区别的侧重点,专业能力、既往业绩、性格心理、思维模式……都要考察(学历、学位交给“猎头公司”去验证),以确保对应聘者的全方位了解。

第三,HR要掌握一定心理学技巧:应聘高职岗位者,多为高阶人士,其学历、业绩、经验、级别,甚至年龄,往往比HR要高。HR首先要确保自己心理稳定、不卑不亢,要有能力营造面试氛围、把握谈话节奏,尽量轻松、和谐,但询问要尽可能细致深入。

具体技巧:持续追问各种细节,真正有实力和真实经历者,能把复杂问题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给出一些详细具体的数据来印证其观点,其回答往往比你所希望的有更多细节和数据。即便HR不懂理工科高深原理,也能大致了解其所表达的事物,那么,应聘者的谈吐就是真实经历。

如果来者不善、心中有诈,在细节诘问时,就会越来越慌、越来越虚、越来越紧张。Elon Musk面试时,用于证伪的拿手绝活就是这一套。

第四,面试考官提升自身水准:笔者在带领创意团队、面试员工的过程中,曾遇到业绩“灌水”问题:应聘者的学历、学位、履历,经验证确实为真,但工作能力并不理想。

后增加了应聘者作品讲演环节,由其介绍自己的得意作品(而不仅由面试者浏览其作品集),在这过程中终于发现:约30%作品风格不统一、其难以准确阐述创意源想和表现手法,虽缺乏证据,但笔者心里明白:这部分存疑作品并非其本人原创,大概率是从以前诸家公司搜集的、他人的优秀作品。

这种业绩和作品半真半假、鱼龙混杂的状态,并非完全造假,而属于“灌水”手段,有相当专业门槛,“猎头公司”很难鉴别,公司HR也缺乏区分所需专业能力。甚至专业的主管和总监,若不仔细分辨,也很难从集众家精华、被精心编辑掩饰的PPT中发现细微差异、去伪存真。等感到新进聘用者名不副实后,往往已浪费几个月时间、给工作造成相当损失。

这就要求作为最终用人者的专业总监,不断提升自身水准、提高专业能力、加强思维敏锐度、鉴赏力,在参与面试的专业环节,就能高效辨别出“注水肉”的细微问题,同时慧眼发现被低估的“蒙尘珍珠、未开璞玉”。

第五,建立“备选人才资料库”:招聘时,会遇到“谈不拢”状态,候选人达标,但薪资方面无法达成交易。其实,这也是部分成功,结识优秀人才,并与之相谈甚欢,对自己也有所获。

可尝试与优秀人才建立联系,公司现阶段无法满足其所要求的年薪或职位,并不意味着未来仍无法承担,自己未来也未必不会与其合作。每个行业,做到高级薪酬的佼佼者为数并不多,他们在少数优秀公司之间进行选择,在商海职场中,有缘结识英才、拓宽人脉,对企业和个人的前景,都有好处。

一个建议:我们的高端职场,可借鉴国际经验,逐渐建立起高职人员获取前雇主推荐信的习惯。

在与境外合作时,发现东南亚、印度、英国等市场,有个习惯:很多高薪职业经理人,带着前雇主的推荐信,这使我方企业管理层感到颇为陌生而诧异。但仔细想来,这一市场惯例颇有道理:职业经理人不但要有真正的学历学位、优秀的专业能力、优良的业绩,而且还要有足够的道德操守、情商,才能得到老东家客观中立的评价,形成人才良性流动的市场机制。而不是让“徐庶进曹营、庞统去江东”式的职场恩怨大行其道。

我国的人才自由流通大约才三十多年,需要改进、完善之处还不少,企业、事业做大做深之后,关键是用人问题,而识人辨人真是大学问。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