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21年人口净增仅48万?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丁建庭

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民族未来,事关长远发展。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近年来,人口数据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

这一次也不例外。相较往年数据,2021年的全年出生人口、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出现进一步下降。

《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自1978年以来,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首次低于2‰。2021年人口出生率则跌破了8‰,人口自然增长率更是低于0.5‰。

再往前看,2017年1723万人,2018年1523万人,2019年1465万人,2020年1200万人,2021年1062万人……

从近5年的出生人口来看,我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明显,形势不容乐观。

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客观情况,而且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发生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优生优育,而不是追求子女数量。

其次,我国育龄妇女人数正在持续减少,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2020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减少了约300万人。

再次,生育水平继续下降,生育观念有所变化,婚育年龄也在推迟,加上婚育成本提高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有所降低。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婚育安排,对人们的预期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生育子女的决策因此会变得更加谨慎。

国际上多项调查研究发现,疫情发生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生育水平有所下降。

面对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既要看到这是人口数量接近高峰、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趋势,又要看到国家也在调整优化生育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目前来看,积极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育龄女性总量还是较多的,目前仍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人的出生规模,人口总量将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

二是“三孩”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从过去十几年看,“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生育政策均取得了积极成效,带动出生人口数量增加;

三是人口预期寿命在持续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死亡人口一直少于出生人口,有助于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

一些被推迟的生育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释放,这些因素都将对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短期来看,我国人口总量将继续保持在14亿人以上,人口总量达到最高峰的时间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但长期来看,我国人口规模基本到顶,正处于从人口正增长向人口负增长的转换时期。

针对这种趋势性变化,一方面要持续优化生育政策,着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另一方面也要学会与老龄化趋势“共舞”,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准备。

编辑 邹关琳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