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老师:以生命点亮生命

南方+

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面对大体老师,是每一个医学生通往医学道路的必经之路。对他们而言,“大体老师”代表着捐赠者对世界沉甸甸的爱,承载着逝者对医学的寄托。

5年前,湛江市红十字会与广东医科大学达成协议,在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校区成立“湛江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收中心”。2019年12月,该中心系列遗体接收专用设备设施启用。自2020年2月接收首例遗体以来,这个粤西唯一遗体捐献接收中心共接收了9例遗体。

每一位捐献者,在成为大体老师的那一刻,便选择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献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礼物。他们行走在生命之后,去点亮更多人的生命。

学生们近距离观察人体标本。

学生们近距离观察人体标本。

没有人体标本,医学教育就无法开展

广东医科大学86岁退休老教授吕端远一早就决定了,等到百年之后,他要把自己的遗体捐出去。

1964年,吕端远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广东医科大学工作。在学校里,他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从一名助教逐渐成长为教授。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人们忌讳同遗体打交道,也正因此,吕端远一度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吕端远迎来了退休,社会对遗体捐献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也陆续有人愿意捐出遗体。彼时,粤西地区没有遗体捐献接收中心,捐献者一般选择捐到深圳大学或南方医科大学。

湛江也有医科大学,为什么不成立自己的遗体捐献接收中心?在湛江市民政局、湛江市红十字会、广东医科大学多方努力下,“湛江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收中心”应运而生,挂靠在广东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成立之际,吕端远决定要将自己的遗体捐到这个工作多年的单位。

标本池 。

标本池 。

“我出生在汕头潮阳农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受到国家的栽培,也一直希望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医学生只有学好人体解剖学,才能学好临床课程。”吕端远说道。

广东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苏开鑫也有同样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出身的他第一次见到大体老师,是在大一那年。当时,他并不知道大体老师从何而来,只是觉得有这样一位老师供自己学习,内心有一种感动。

如今,苏开鑫明白了遗体捐献的来龙去脉,也更体会到标本对医学生的重要性:“虽然现在有3D教育、模型,但人体标本是其他任何数字技术、模型都替代不了的。没有人体标本,我们的医学教育就无法开展。”

捐赠登记,只需花费1分钟

在湛江,有意愿的捐赠者可以通过人体器官捐献官网、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或者现场登记三种渠道进行志愿登记。在网上进行志愿登记,整个过程只需要花费1分钟,倘若登记意愿发生改变,随时都可以更改。

捐献者可以指定某一个接收点,但并不是每一位有意愿的捐献者都在长眠后成功捐出遗体。

“逝者生前没有表示过不同意捐赠遗体,去世后家属可以为其决定捐赠;但如果逝者生前表示同意,去世后直系家属不同意、不签字,那也不能进行捐赠。”湛江市红十字会协调员谭彩梅介绍。

协调员是红十字会专门对接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的工作人员。自2014年考取协调员证后,谭彩梅成为湛江唯一的协调员,至今共办理过26例遗体捐献。

捐献者去世后,将由医院或家属联系谭彩梅,办理好相关手续后,红十字会协助将遗体送至广东医科大学,再由学校负责接收处理。顺利的话,整个过程最快2—3个小时便可以完成。与器官捐献不一样的是,遗体捐赠完成后,家属一般不再过问。

早些年,谭彩梅刚做协调员时,有老人家打电话向她咨询相关事项,后来老人家的孩子一通电话打过来,狠狠地骂了她一顿;有时她上街宣传遗体和器官捐赠,不少人一看到她,便躲得远远地,生怕沾了晦气。

湛江自愿登记遗体/器官捐献人数逐年增长。 谭彩梅供图

湛江自愿登记遗体/器官捐献人数逐年增长。 谭彩梅供图

“现在已经好很多啦。”谭彩梅说,2017年,她登记遗体和器官捐赠时,全国只有12万人登记,现在全国共有400多万人登记。在湛江亦是同样的情况。2014年,湛江地区志愿登记遗体或器官捐献的只有13人,此后逐年增加,2021年这一数据增加到5432人,登记者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

致敬良师,用好每一具标本是最大的尊重

遗体接收到学校后,技术人员将对遗体进行灌注与防腐处理。之后,再将遗体运到标本池,即放入福尔马林池里保存半年以上时间,才能用于教学。

福尔马林的味道重、刺激性强,每次打捞都要严严实实地戴好护眼罩、口罩,不然的话“10秒钟都受不了”,捞起来的标本也有浓烈的福尔马林气味。不过,让老师们感到欣慰的是,学校里初次接触大体老师的大一新生都表现出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和感激。

医学生上课场景。

医学生上课场景。

广东医科大学本科生人数多,大体老师数量少,技术人员会对标本进行解剖,制作成教学标本,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神经、器官。对于人数较少的研究生,学校会将6—8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搭配在一起,针对自己专业所需,动手进行解剖。

“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可以接受最多知识。有的时候研究生解剖完了,还能继续使用,处理一下用于本科生的上课。大体老师来之不易,一定要尊重,要严肃,要用好。”苏开鑫介绍。

正如苏开鑫所言,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大体老师功不可没。在广州市增城正果万安园人文纪念公园有一块专门的墓地,其墓碑上刻着广东省所有遗体捐献者的姓名,每年清明节前后,陵园里都会举行专门的缅怀活动,纪念每一位推动医学进步的大体老师。

在广东医科大学,学校每年也会在新生中举行“致敬无语良师”的活动,教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愿意捐献遗体的人都是很善良的人,他们愿意为医学教育作贡献。每一位大体老师此前也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家属愿意,我们也希望能让学生知道他们生前的故事。”广东医科大学宣传部教师周圆说道。

目前,湛江的遗体捐献仍处于起步期。“2020年我们接收了4例遗体,2021年有5例。”苏开鑫说,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人愿意成为大体老师。

【记者】林露

编辑 张巧琦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