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今变致富田!封开这里唤醒“沉睡土地”有妙招

封开发布
+订阅

走进渔涝镇红色村上扶村的乡间田野,大片菜田里一畦畦油麦菜、生菜、苞菜、小白菜、莴笋、西兰花、云南小瓜绿油油的,长势十分喜人。

菜场负责人王辉先生和工人们正在田间熟练地种植适合冬种的各种瓜菜,一筐筐种苗移种到已经起垄好的田地里,昔日荒凉的撂荒地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为了让菜地灌溉更方便,每一片菜地都安装上了滴灌喷淋系统,铺设的水管宛如一条条“小龙”穿梭在田间,只要轻轻拧开开关,喷头便均匀洒水,滋润着每一寸菜地。

但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管理方便、产量好的田地,在两个多月之前,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

▲图片摄于2021年11月。

这片土地是如何从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今日的致富田呢?一起往下看

党建引领,探索发展新模式上扶村地势平坦,耕地资源丰富。然而,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青壮年轻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加上种粮效益低下,导致不少田地撂荒,杂草丛生。

如何让撂荒田地重现生机、种出效益是当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去年11月,渔涝镇上扶村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在镇党委政府指导下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和“公司+基地+村经联社+农户”模式整合连片撂荒地,将200多亩撂荒地成功流转给封开县鸿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蔬菜及水稻轮作种植。

▲资料图片。

“当时我们拿到土地的时候,还只是一大片的撂荒地,到处是杂草,水利设施残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新开垦、除杂草、平整土地、修整机耕道、完善排灌设施、安装滴灌喷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已经符合种菜的条件了,在本地每天雇用二、三十名村民务工,这些村民都是有着多年的务农经验,目前都种植上各种瓜菜,长势非常好。”封开县鸿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辉说。

通过企业带动,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管理,如今上扶村连片200多亩土地,都种上了各种蔬菜,预计春节后有稳定的产出。

不见昔日撂荒旧貌,只见现今处处新绿,撂荒地变“黄金田”,重新迎来发展新机遇。

现在上扶村不仅解决了撂荒地复垦利用难题,经济社每年每亩土地还可增加600多元的租金收入,村民可以安心在家门口就业,家庭收入大大增加,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时下正是冬种蔬菜好季节,渔涝镇其他各村也不断铺开撂荒地复耕复种热潮,把撂荒地变成粮食田。行走在渔涝镇的另一角,眺望袁村,这里视野开阔,村道两边1000多亩农田相连成片,灌溉水渠纵横交错,绿油油的蔬菜田一望无垠,与周边的村庄、树木、山林、河流构成一幅山水画卷,美不胜收!

很难想象,这里几年前也是长满杂草、无人耕种连片的撂荒地。2016年封开县伟虹农业有限公司进驻渔涝镇在袁村流转了400多亩的土地进行种植水稻、玉米、瓜菜等。近年来该公司还一直不断扩大流转周边的撂荒土地,目前已形成6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

如今,这撂荒的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在雨水的滋润下,金黄稻谷飘香,蔬菜迎风招展,长势喜人。2021年袁村被评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蔬菜专业村,这是渔涝镇全面铺开摞荒地复耕复种的一个成功示范点。

近年来,渔涝镇高度重视撂荒田地问题,聚焦粮食安全战略实施,创新工作方法,大力推进以“农户→村经济合作社→

村经联社→龙头企业”的由单打式变为联合式的土地流转模式推进撂荒复耕工作,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农业公司参与土地流转,实现大规模种植,着力解决农村承包碎片化及土地撂荒等问题。

乡村振兴,其路仍长。下一步,渔涝镇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产业振兴,以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为主要方向。一方面将围绕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分布进行布局,另一方面将积极推进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扩宽农民收入渠道,打造具有渔涝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以期实现产业兴、乡村美、人文和、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资料来源】渔涝镇政府

【编辑】张嘉华  【二审】胡浩  【三审】侯玉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