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圆桌:如何推动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1

一方面,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数字时代产物加速登上C位,各类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让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生活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步步紧逼,越来越多老年人与数字生活脱节,在互联网上“失语”。

如何推动老年群体接入数字生活,共享数字红利?南方产业智库互联网适老课题研究组对话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应对数字恐惧、跨越数字鸿沟、营造数字包容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

克服数字恐惧:给予老年用户更多“正反馈”

记者:有的老年人以害怕受骗、年纪大了等为由拒绝学习互联网技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老年人不愿接入数字生活的原因有哪些?

张昕: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老化,多数是指一些肉眼可见的老化,比如视力、听力下降。但除了生理层面的老化,还有心理老化,涉及老年人对生活、对新兴技术的态度等全方位的转变,而数字恐惧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年轻人在教老年人使用手机时态度不耐烦,“教了那么多遍,你怎么还不会?年轻人一学就会了。”殊不知,老年人很容易被这样的话“打倒”,产生消极的老化态度,认为“我是真的老了,所以才怎么都学不会,那我干脆就不学了。”

再者,老年人不愿接入互联网的原因,还可能跟他们在认知上觉得互联网跟他们的生活关联度不高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认知资源也在下降。这种情况下,老年人会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他们认为重要的任务中去。什么重要?肯定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电子产品对老年人来说并不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动机引发的投入资源的不同,而投入资源又决定了他能不能学得会、用得好。

记者:如何帮助老年人克服对数字生活的恐惧?

张昕: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我认为App的适老版本不用过于强调“老”的概念,少用“老年版”“老人模式”这样的名称,避免让老年用户觉得“自己老了”,从而产生消极的态度和老化的刻板印象,并抗拒学习使用互联网技术。

第二点是从教授的角度。年轻人在教授老年人用电子产品、互联网产品时应学会“共情”,不能以“我两三次就学会了,老年人也应该如此”的心态去教老年人,而是要认识到老年人接入互联网需要一个过程,要降低预期,变得更有耐心,让老年人感受到关心。

中山大学人口所副教授、广州青年研究会副会长王军:

聚焦数字关怀:只有“懂老”才能“适老”

记者:不少APP适老版本的改造仅停留在将字体、图标变大,广告泛滥、入口难寻或对功能“一刀切”等改造“不走心”的情况仍然常见。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军:许多互联网产品的改造之所以显得十分表面,改不到点子上,最根本的原因是设计者并没有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去思考问题,对于不同性别、年龄段、社会经济地位的老年用户的群体特征把握不足。

实际上,老年人对于互联网产品,不单单有物质性、工具性的需求,还有社会交往、情感交互等更深层次的、心理维度的需求。可惜的是,现有的成果案例里,大多数只做了将字体、图标放大这类相对表面的改造,在功能设计上,缺乏对老年人情感性需求的回应。

做好适老化产品的前提是“懂老”。我建议,互联网企业深入老年群体,进行一些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用户对互联网产品的真实需求。在对产品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中,也应和老年群体保持紧密联系,有问题立即反馈、立即修改,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反馈机制。

记者:互联网企业在推动适老化改造时往往动力不足。如何提升他们的改造热情?

王军:这里存在一个矛盾点。互联网产品是遵循商业化模式运作的,追求流量变现。但就目前来看,互联网企业判断老年用户的流量缺乏价值,极难变现。既然无利可图,那么推动适老化产品、服务的动力自然不足。因此,从短中期来看,适老化改造确实需要政府的推动。

而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更多善用、会用数字手段又有较强消费力的中青年步入老年阶段,老年人将从“边缘群体”变成“主流群体”,银发族将成为互联网企业争夺的目标。我相信,在未来十年内,互联网企业对待老年用户的态度将发生极大的转变,届时谁能把握住老年用户流量,谁将有机会打造下一个“爆款”互联网产品。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

弥合数字鸿沟:终端厂商也责无旁贷

记者:如何看待不只老年群体,不少中年人也面临“数字危机”这一现象?

翟振武:不只老年群体,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少中年、中老年也面临落伍的情况,他们也会产生数字恐惧和排斥心理,只不过老年群体表现得更明显。正因如此,我们鼓励全社会,各组织机构层面加速推动互联网产品、服务的适老化改造,不仅是为了当下的老年群体,也是为了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

记者:推动老年人接入数字生活,手机厂商承担了何种责任?

翟振武:2021年初,工信部发文,要求重点开展针对老年人的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同时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的供给。也就是说,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不仅仅需要互联网企业全力配合改造,手机厂商同样责无旁贷。

调查显示,老年群体的学习能力往往不如年轻一代。因此,手机厂商不能期待他们“自学成才”,在短时间内玩转手机。加速推动互联网产品的适老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有手机这一硬件本身更“适老”,老年人才更愿意使用它,并把它作为连接数字世界的重要工具。

更大的屏幕、更简洁的功能、更易于理解的图标语言体系、更清晰的操作指引……老年人究竟需要怎么样的手机?手机厂商需要走进老年群体,进一步聆听他们的声音。

目前,不少手机厂商也推出了“简易模式”“极简模式”,支持一键切换为大字体、大图标、宽间距等,还提供远程协助等特色功能,这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

预防数字沉迷:引导老年用户,健康使用短视频APP

记者:短视频类应用越来越受到老年用户的欢迎。这类应用为中老年人带来了哪些价值?

杜鹏:前段时间,我们展开了一个围绕中老年人使用短视频软件现状和需求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使用短视频软件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近一半老人每天都会打开短视频软件2-3次,但是单次连续观看短视频时间基本能控制在0.5小时到1小时,观看短视频并未明显影响到其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他们看视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新闻实事、娱乐开心和增加与亲人和朋友等的联系和共同话题。而通过使用短视频,中老年人能够增加生活的充实感,提升快乐感,并且还能增进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扩宽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短视频应用对中老年群体有着重要的情感价值。

记者:经调查发现,有部分老年人过度使用短视频,甚至因此陷入了“数字沉迷”。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短视频APP应该增设防沉迷机制吗?

杜鹏:如若产生了上网成瘾现象,那肯定是有必要干预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提醒,这个提醒是否管用,这对老人来说是不是一种冒犯?我们关闭家中所有的电脑、手机,不让老人看,是不是就能管用呢?

我们认为,导致中老年人过度使用短视频的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生活的无聊与外在短视频的精彩形成鲜明对比,一“推”一“拉”形成合力导致长时间观看短视频。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主要是生活无趣的内因所致,而中年主要是视频吸引的外因所致。

同时,调查显示超过六成被访者认为有必要设置时间提醒,控制自己使用短视频的时间。由医生、家人或朋友录制的语音提醒、视频提醒或为中老年人最容易接受的提醒方式,提醒后可强制休息一定时间后再允许继续观看。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

营造数字包容:数字技术在“快进”,传统手段应“缓退”

记者:推动老年群体接入数字生活,企业、政府等分别扮演着什么作用?

原新:在这个领域,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等的责任边界应该是很清晰的。政府机构应该制定规则、政策;监督落地情况,扮演一个“裁判员”的角色;企业应该积极推动改造,在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安全、便捷、健康、温暖等方面下功夫;代际交流同样非常重要,老年群体接入数字生活,往往离不开家人的“言传身教”。

除此之外,推动社会化数字反哺长效机制的建立也很关键。我提议,老龄协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可以携手,在社区和城市中心区域建立线下老年人网络中心、服务中心,让银发一族能够更便捷地接触数字产品、培养使用智能设备和数字化手段的能力。

记者:未来的数字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

原新:在我看来,未来的数字社会应该是包容的。不能总是考虑技术先行、市场先行,而要考虑如何让科技向善,构筑更亲善的社会。一方面,我们要让数字技术更易被触达,鼓励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强求所有老年人都成为“数字通”,社会环境应该为老年人构筑一个温暖的“缓冲地带”,容许仍有数字鸿沟的存在。

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在“快进”式发展的同时,传统手段应该“缓退”。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更便捷、高效的手段,就“一刀切”地把之前的传统方法都取消掉。

举例来说,尽管微信支付、支付宝、信用卡消费非常普及,但现金交易的形式也应该被保留。同理,高速公路上尽管出现了ETC,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服务窗口就失去了价值。

【记者】 许隽 周中雨

【见习记者】 柴亚娟


编辑 刘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