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276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为助力中国农村家庭建立积极正向的养育行为,改善儿童早期发展环境,降低农村0-6岁儿童发展落后风险,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体中心、安利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健康童乐园——儿童早期发展计划”项目,首个试点便选择了王欣的老家,贵州省从江县。
文 | 李沁也
图片来源:文内照片均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提供
已取得出镜人员授权
当4岁的季刚遇上24岁的王阳,眼里除了茫然,就是困惑。
这是一个由爷爷、奶奶、孙子组成的“常驻家庭”,王阳介绍道,“季刚的爸爸在昆山的电子厂打工,妈妈因为一些问题在小孩两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庭。”
村里的人都说,季刚不爱说话,平日里也很少哭闹,内向得厉害。王阳所见也是如此,孩子的胸襟已经脏得“油亮”,见他时只躲在里屋扶着门边偷偷地向外看。那间屋子不大,王阳扫视了一圈,只有一个没有放电池的奥特曼,胸口和眼睛上的灯,好像从来没有亮起过。
“为什么一个孩子会如此沉默?”
1
放养:被“拴”起来的孩子
作为驻村干部,王阳一毕业就来到这个村子。
“我刚跟季刚接触的时候,就感觉特别奇怪,”王阳回忆初见季刚时的场景,“这跟我之前接触的孩子完全不一样,太闷了。”
(小朋友在阳光中一个人玩着羽毛)
在他看来,这种“闷”不单单是沉默,还有“发展迟缓”的表现。
2020年,在一项针对偏远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情况的摸底中发现:影响儿童成长最主要的因素是家庭环境。而其中实际发生影响的因素包括留守、单亲,影响更大的则是儿童的家庭里没有一个肯关爱、沟通良好的亲人。
这在一部分乡村家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家住黔东南地区的小路也不爱说话,甚至被同村的大爷说是“有病”:“那家孩子不大正常。我总跟他爷爷说,让他带孩子去医院看看,都3岁的娃了,到现在都不咋开口说话,这咋能行呢。”
据了解,小路当时还有4个月就3岁了,平日里父母在县里打工,周末才回到家中,他们能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
上述情况是王欣在走访中亲身经历的事情。除了是幼儿园老师,她还是儿童早期发展类公益项目“健康童乐园”的志愿者。
王欣还记得第一次与小路会面时的状况。小路被爷爷用两条布带捆在身后,“乖巧地趴着,紧闭着嘴,像个布娃娃一样。”
当王欣问及孩子的状况时,小路爷爷很警惕,“两条眉毛一下子就竖了起来”:“我娃好得很,就是内向,不爱说话,再说这能跳能跑的多健康,去啥医院!他们知道个啥!”
这样激烈的反应在走访中并不罕见。王欣和她的同事回忆,项目组要离开时发现,小路一直偷偷地向他们张望,似乎对这些外来的客人感到好奇。
(家长背着小孩,小孩在望着外面)
这与季刚第一次见到王阳的时候相似,小小的眼睛里布满了好奇。
王阳回忆,季刚腰上总缠着一圈布,卧病在床的爷爷手上也有一圈布。后来王阳了解到,季刚小的时候,有时奶奶不得已要出去干活,就会把季刚和爷爷拴在一起。“虽然已经逐渐长大,但奶奶有时候还是会不放心,”王阳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情况时情绪复杂,再次谈起时仍有些哽咽。
“说是放养,还需要保证孩子安全,说是养育,除了养很难见到育,”王阳总结道,“这个和家庭条件关系不大。”
根据相关报告显示,物质匮乏早已不再是制约儿童健康成长的唯一瓶颈。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于2020年4月发布的《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报告(2019)》就曾指出,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儿童无法与之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以及关系失和、情绪控制不当导致养育人精神抑郁都是中国儿童早期发展中养育环境不利的发生原因。
“健康童乐园”的工作人员杨青也在实际执行项目时深有感触,“面对我这个‘陌生人’,媛媛母亲并没有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也并没有什么参与的喜悦感。”
2
无奈:没事的、没时间、也不懂
在贵州从江县新或村执行项目时,杨青被分到媛媛家安装早期教育物资包。
杨青来到媛媛家的第一感受是“家中物品杂乱,没有孩子单独玩耍的空间”,媛媛和她弟弟看到杨青等人时表现紧张,且不愿接触。
“当我想让媛媛妈妈加入进来、与孩子进行互动时,发现母亲在院子里与邻居聊天也不进来。”杨青无奈地说道。
据他了解,这些妈妈普遍是被孩子“拴”在老家的,由于经济条件不好,等到两个孩子都上了小学,可能会选择外出打工。
因为两个孩子年龄相近,自己还需要兼顾家务和农活,媛媛妈妈只会在偶尔空闲时和孩子玩耍。即便妈妈空闲下来,孩子还需要和手机争抢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
(两个小朋友在家门口一起玩耍)
“母亲觉得孩子还小,从未想过‘教育’的事情,”杨青表示,这种情况她经历了很多,“保证安全就好。”
负责驻村、文化等方面工作的干部张海涛,在摸底所在的从江县时也有类似感受。
他表示,全县近八成的家庭拥有多个孩子;一半以上的家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留在家中育儿。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育儿理念还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不知道早教的重要性。
“陪伴”,甚至是“早教”,这些字眼距离季刚、小路、媛媛以及他们周边的大部分孩子有些遥远。
根据当时走访留下的文字资料,当小路爷爷被问到平时会不会经常跟小路交流互动时,老人说孩子的爸爸妈妈回来时会跟小路聊聊天玩游戏,自己就算了。一是本来自己也不善言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二来小路只要能身体健康顺利长大,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白天嘛,就下地干活,晚上早点回来,吃饱了就睡觉了。”季刚奶奶的想法也是如此,因为老伴卧病在床,“除了伺候小的,我还要伺候老的。”她说起来一个劲地拍着大腿,“我也没文化,不知道跟小娃聊啥。”
王阳总结认为,乡村儿童早期发展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层次:没事的、没时间、也不懂。分别代表着不在乎早教的家庭,了解早教但没时间、没能力的家庭,最后一种则是具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基础,但受自身文化程度限制,无法进行有效的早教。
(两兄弟的“羽毛玩具”)
“这段时间的教育必须获得重视,”王阳多年来一直关注相关问题。
多年的乡村儿童工作经验让王阳渐渐意识到,儿童早期发展是个体体格、智力、心理等各方面能力发育的基础,同时对整个社会也颇有影响。王天仪等人在2018年发表的《贫困农村家庭养育质量与儿童早期发展》一文中写道,“儿童早期营养缺乏、母亲抑郁、家庭忽视、虐待和暴力以及学习环境和机会的缺乏等,不仅会损伤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对儿童各项能力发展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制约成年时期的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
该文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Heckman)的研究: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随着年龄增加会逐步下降,针对0-3岁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社会回报率可以达到15-17倍。
3
改变:陪伴的影响润物无声
不过,即便学界、业界对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意义有所共识,但问题仍然明显。
有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儿童早期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乡村儿童的早期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儿童认知、语言、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显著落后。”
贺琳霞、王瑜等人发表的《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现状及思考——基于陕西省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家长调查》(2019)一文中写道,“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情绪发育存在迟缓问题的婴幼儿高达46.11%,农村婴幼儿超40%认知和语言能力滞后。”徐曼、刘小红等人的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在其样本地区,2~30个月儿童的智力发育指数滞后风险比例为24.8%,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滞后风险比例为22.3%。
从案例到数据,乡村儿童早期教育缺乏的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互相印证。
“该怎么办?”王阳深陷这种思考,“我觉得不管是早期喂养还是教育启蒙发生在家庭场景,这样效果才最好最有保证。”远在千里之外的王欣也有这种思考,不过好在了解到“健康童乐园”项目,改变和行动有了一定方向。
为助力中国农村家庭建立积极正向的养育行为,改善儿童早期发展环境,降低农村0-6岁儿童发展落后风险,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体中心、安利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健康童乐园”项目,首个试点便选择了王欣的老家,贵州省从江县。
(志愿者与小朋友们的共同阅读时光)
项目通过为中国农村地区0-6岁儿童家庭提供早期发展物资包,建立家庭亲子互动游戏角(家庭儿童小乐园),改善家庭养育环境;研发并提供适合农村家庭的营养健康和养育课程,提高农村养育人的健康意识和养育技能;定期组织集体亲子活动,促进社区建立支持互助的养育氛围;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养育人养育行为的改善,降低农村儿童早期发展迟缓的风险,给农村儿童提供一个公平的开端。
“图书和玩具的缺乏是影响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显著增加儿童可疑发育迟缓的风险”,吴天晨等人在《图书和玩具对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2019)一文中写道。
秉持着安全与科学的原则,项目吸收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相关专家的建议,综合考量了儿童早期发展的成长规律后,“健康童乐园”项目为每一户项目家庭的儿童提供一个满足4C 标准的多彩的(colorful)、洁净的(clean)、安心的(comfortable)、有创造力的(creative)三平米家庭小乐园。
三平米的空间不仅为儿童配套了包含家具、玩具、绘本在内的三类19件玩具,也通过软包装墙贴、儿童友好爬行垫、儿童玩具置物架等物资构建了营养健康小空间、认知发展小书架、快乐游戏小乐园三个区间。
(志愿者与小朋友的互动时刻)
受安利公益基金会之邀,北京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撰写的《家庭儿童友好空间功能与项目模式论证报告》认为,“农村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发展至关重要,而物理空间是基础条件。”
4
持续:建立更长远的影响
小路和媛媛的家里,陆续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而他们也在一段时间后发生了变化。
那次是王欣与项目组拨通视频电话,视频中小路正在游戏角的垫子上搭积木,爷爷盘着腿坐在垫子旁边,慈爱地看着孙子。
“咱们的物资到啦,我最近时不时就跑到他家来,鼓励爷爷跟小路一起玩玩具。看,他们正在搭积木呢!”王欣笑着说。
跟着王欣声音一起传入话筒的,还有一句话,“爷爷,拿积木!”这也是王欣第一次听到小路说话。
(小朋友们的积木游戏时间)
这种改变并不剧烈,教育的过程及其影响本就润物无声。
为了进一步落实保证项目的效果,避免家庭养育环境建设流于形式,该项目还研发并提供适合农村家庭的营养健康和养育课程,提高农村养育人的健康意识和养育技能;定期组织集体亲子活动,促进社区建立支持互助的养育氛围。
2021年11月25日,从江县高华村的13户0-3岁儿童家庭聚集在村篮球场。
在两名幼儿园老师的组织下,长辈抱着孩子围坐在一张长长的桌子边,小朋友戴着亲手制作的生日帽,帽子上绘着他们喜欢的色彩和图案。
“宝宝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充满了愉快的情绪,”组织本次活动的工作人员在项目总结文件中写道,“此次活动安排了一系列的亲子游戏,包括问候和热身游戏、一起过生日、传运球、育儿知识分享等。”
在此前后,类似的活动已相继在荣新村、朗寨村、四联村、洛香村、岜沙村、宰跨村、占里村等项目点展开,活动也根据不同村落的实际情况做了适配,内容包括亲子游戏、手工制作、绘本阅读、音乐律动、召开生日会等形式。
宰跨村的家长表示,“很少和孩子在一起这样开心的,放下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一起尽情地玩”,这样的机会她们得来不易,希望多多举行类似的活动。
(拥有玩具的小朋友)
类似这样来自家长的正面反馈还有很多,但这些活动开展的意义并非为了表扬,而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家长们还是有些放不开,”在《从江县2021年11月健康童乐园项目月报》中,一位项目工作人员写道,“第一次参加这种亲子活动,感觉奇妙,有期待有紧张。”
受各种因素影响,活动也会发生其他状况。即便在活动前已反复提醒家长需要全身心地陪伴幼儿进行活动,但仍会有家长比较忙,“电话还是不离手”,只有当老师再次提醒时,才不好意思地收起手机。
当然,他也对如此情况表示理解,“希望能通过这次的活动,(让家长)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陪伴。”据悉,这样的社区活动将每月进行一次,针对每家每户的“一对一指导服务”也将每两月进行一次家访。
除此之外,“健康童乐园”项目也邀请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专家,为项目量身定制了适用于中国乡村家庭的项目课程。
(小朋友抱着书开怀大笑)
据介绍,“健康童乐园”亲子互动课程共分为营养和养育两大类(《中国农村儿童营养课程》和《中国农村儿童养育课程》),由中国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ural EducationAction Project ,简称REAP)联合开发,中国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学者共同参与运营。
在相关专家的支持下,“健康童乐园”项目组将每一阶段的课程都做成了2-3 分钟的短视频,并将这些课程视频放到了项目专属的小程序上,每一个项目家庭都可以随时随地登录项目小程序浏览相关知识内容。
不过,暂时没有享受到如此帮助的孩子还有很多,比如身处太行山区的季刚。王阳在腾讯公益上捐了款之后,发了条朋友圈,“我期待早教和陪伴走进更多孩子的世界。我们要相信光。”
(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本文除引用文献的专家学者外,均为化名。)
【关于创益品牌+计划】
“创益品牌+计划”是腾讯与品牌进行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的公益生态圈。作为腾讯“创益计划”的核心项目之一,旨在与品牌共同投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升公益项目的数字化能力、公益议题的社会关注度,汇聚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的力量,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的落地与创新。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