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大在珠海的年轻人、产业工人、新市民‘有业有住有家’。”2022年伊始,珠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许下了一句温暖的承诺。
这是包含了诸多美好而充满期待的一句话。如何理解?从承诺的对象来看,珠海把产业工人放在了突出位置。这也是珠海首次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该词,“产业第一”的思路被贯彻始终。
从承诺的内容来看,这座城市正铆足了劲要打造一种吸引人才的新生态:一边要加快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一边要围绕“衣、食、住、行”等具体问题,强化公共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归根结底是一个核心目标:让城市的奋斗者,有机会、有能力、有意愿在珠海安居乐业,以珠海为家。这是朴素的梦想,是无数人的期待,更是一座城市的决心。
极度渴望提升城市能级量级的珠海,正坚持“产业第一”,朝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高地的目标大步向前。
产业工人的数量能否同步跟上?产业工人技能水平能否匹配产业发展需求?成为摆在珠海面前的关键考题。
如今,年轻一代务工群体进入制造业车间的意愿前所未有地低,制造业频频遭遇招工难,不仅珠海,甚至整个大湾区都面临着缺工难。
纵观珠海,全市5所技工院校,直至去年底全部在校生数量才首次破万,数量不足中山的2/3,在珠三角排名倒数第一。
截至2020年底,珠海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22.3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14.4万人,距“十四五”规划25万人的目标还有近10万的缺口。
技能人才的短缺,不仅体现在中高级工程师和管理人才上,更体现在基层技术类人才、数字化人才之上。
随着珠海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逐步铺开,当成百上千台智能设备以及无人化生产线进入车间后,能“玩转”整条生产线的跨专业技能人才变得尤为急缺。
呼唤产业工人,呼唤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必须正视的问题。
曾经,格力电器最牛叉车工曹祥云的故事在珠海几乎人尽皆知。从搬运工、叉车司机、全国叉车技能赛冠军到珠海市人大代表,曹祥云的人生在过去的十五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珠海,像曹祥云这样,产业工人与企业、城市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故事还是太少。
“产业第一”不是一句空话,对产业发展有多重视,对产业工人的成长就要有多重视。
让广大产业工人“有业有住有家”,就是要创造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就是要塑造一种以技能论英雄、“行行出状元”的产业生态,就是要探索出一个非标准化的机制去识才留才。
今年两会上,笔者注意到,多位代表委员也关注到这个话题。如何摆脱标准化的人才评价模式,走出一条适宜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人才培养之路?如何让企业担主角、挑大梁,在技能人才的认定、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中承担起主体责任?作为经济特区,珠海有条件在这些关键问题上作出先行先试的探索。
人口增减的趋势图,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进程的风向标。广东“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珠海常住人口243.96万人。相较2010年,珠海增加87.94万人,十年增长率为56.36%,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
但这还远远不够。在某社交app上,“年轻人要不要来珠海发展?”吸引了许多人作答。反对的声音中,“产业基础弱”“工资和房价、物价不匹配”“节奏慢”是排名前三的理由。
这也是珠海留不住大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10所高校都在珠海建立了分校或校区,珠海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了14万人,排名全省第二。但曾有机构对珠海高校毕业生做过调查,毕业生中,有意愿留下来的,不足20%。
与之相反的是,省内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及外省成都、长沙、杭州等城市对青年人虹吸效应越来越突出。
珠海该如何破局?让青年人“有业”,是最基础也是事关全局的问题。
坚持“产业第一”长久为功——珠海提出,力争未来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进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行列。
从2020年的4530.52亿元到万亿俱乐部,珠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方向已经比较清晰:聚焦集成电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精细化工、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
产业强大了,青年人才就业“蓄水池”自然越来越深,机遇少、薪资低等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但回归到高校毕业生留珠就业率低的问题,除了做强城市产业,高校专业设置与城市产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思考。
安居问题,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命题。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基础上,政府还能做些什么?
建设人才住房,是其中一种方式。不久前,珠海出台人才住房新政,经认定后的珠海市人才,可享受人才住房租金和售价按同区域同类型品质市场商品住房的60%和50%优惠。
数据显示,过去5年,珠海已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6.6万套。未来5年,还要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不少于8万套。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才住房毕竟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下一步,珠海能否持续加大公租房的供给量,能否探索推进蓝领公寓建设,让更多年轻人、产业工人、新市民实现住房自由,同样值得期待。
当前,城市引才已经从政策引才逐渐走向环境引才留才的新阶段。
“有业”“有住”之后,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有家,以珠海为家。而家的吸引力和舒适度,与城市宜居水平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度密切相关。
这正是珠海的独特竞争力:过去5年,这座“宜居之城”不断擦亮生态宜居名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品质和民生福祉都达到了新水平。
未来5年,珠海还将不断厚植生态优势,打造“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与之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优质公共资源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家的吸引力和舒适度,也与每个家庭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息息相关。
在推进年轻人、产业工人、新市民“有业有住有家”计划之余,珠海也开始同步实施“一老一小”优养优育计划,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把每一个人的幸福融入到城市发展大图景中。
如何提升一老一小的幸福感?解决养老、托育等难题是关键。具体来看,未来五年珠海将新增幼儿园学位3.7万个、中小学学位13.8万个、医疗床位1万张。今年的任务包括加快建设区级养老服务机构项目,建设20家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等。
这样一个全龄友好包容的社会,将温暖城里的每一位生活者,以及每一个正拼搏奋斗的你我他。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沈梦怡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点击下方图片,关注2022年珠海两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