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有温度的治疗:我院手外烧伤科成功救治特重度烧伤“三无”人员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订阅

2020年11月25日深夜,我院感染科接收了一名头面颈部严重电烧伤的“三无”人员,入院时已出现神志不清,头面颈部、双上肢三度烧伤,肿胀,伴呼吸急促。严重的头面部烧伤导致患者面目全非,意识模糊,而且未携带任何证件,难以核实身份,此时患者已出现休克,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因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死亡。

在医院里,治病救人永远是第一位

患者入院后诊断:

1. 颜面部、双上肢、躯干烧伤36% III°;

2. 低血容量性休克;

3. 吸入性损伤;

4. 肺结核?

我院手外烧伤科罗子康主任深夜会诊后,认为患者目前急需转手外烧伤科行专科治疗。2020年11月26日,患者转入手外烧伤科后,医疗团队立即予深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抗休克、抗感染,右上肢焦痂切开减压,留置导尿等治疗。虽然还没见过患者的样子,没跟患者有过对话,也不清楚患者叫什么名字,但面对生命,医疗团队总是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竭尽全力救治。48小时后,患者终于平稳度过休克期。

患者经历了2次大手术及10余次小手术

由于该患者属于特重度烧伤,虽度过休克期,但创面感染仍可能危及生命,而且后续的烧伤创面治疗难度大,时间长,费用高。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秉承着公立医院“救死扶伤、敬畏生命”的职责,院领导对该患者十分重视,指示对其全力实施救治。在手术室、输血科等科室的全力配合下,先后为患者实施2次大手术及10余次小手术,输血8单位红细胞,输血浆2800ml。通过植皮及瘢痕松解,先后解决了头面部、前胸、双上肢皮肤全层皮肤坏死问题,以及眼睑瘢痕挛缩导致的闭眼困难问题,患者逐渐转危为安。

治疗有温度,细节显真心

治疗期间,患者没有家属陪护,且精神状况不稳定,一直拒绝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我院手外烧伤科医护人员主动轮流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为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营养支持,周玉彩护士长向医院食堂申请了免费营养餐;赵元元医生以及各位护士、护工也任劳任怨,为患者清洁皮肤、洗头、洗澡、理发,协助其大小便……患者把医护人员的付出都看在眼里,逐渐敞开心扉。

我院手外烧伤科医护人员合影

在获得患者身份信息后,曾连有护士长立即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患者情况,积极与花都区救助站沟通,最终联系到患者家属及当地民政救助部门。经过多方充分沟通后,当地民政救助部门同意接收患者。

不辞驱车千里,只为患者回家团聚

从2020年11月25日入院,到2021年12月1日出院,患者住院时间超过一年。虽然解决了大部分创面问题,但其双上肢、颈部瘢痕挛缩,活动困难,下肢先天残疾,行动不便,患者家属因各种原因,无法为其办理出院,如何顺利回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院和区救助站考虑到患者目前的困难,商议决定由医院派车,由我院手外烧伤科赵元元医生、出车班利有聪司机和孙福迅司机、花都区流动救助服务队刘淑冰一行4人护送患者回家。

赵元元医生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

2021年12月1日早上8点出发,为了让患者能尽早安全到家,护送团队一致决定在途中服务区加油时以面包临时解决就餐问题,不耽误多余的时间。最终,跨省驱车近1000公里,在当天下午17点将患者安全送达,与家人团聚。

我院罗子康主任、曾连有护士长向区救助站赠送锦旗

一直以来,“三无”人员的救治问题都是国家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此次我院救治“三无”人员,取得了最圆满的结果。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将继续与花都区救助站紧密合作,在救治危重“三无”人员方面,始终坚持救死扶伤、服务病患的宗旨,弘扬正能量,全力救治并多举措关怀每一位“三无”人员患者,为社会民政救助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