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景美!英德河长制成效显著

南方+ 记者

英德水系发达,境内北江、滃江、连江共有300余里,其余北江的一、二、三级支流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6条。自2017年英德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以来,英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现代河网水系为目标,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严厉打击涉河违法活动,推动英德河长制工作由清理到治理转变,呈现出一幅人水和谐、人水相融景象。

英德推动河长制工作由清理到治理转变,呈现出一幅人水和谐、人水相融景象。曾亮超 摄

英德推动河长制工作由清理到治理转变,呈现出一幅人水和谐、人水相融景象。曾亮超 摄

全力推进滃江流域水质治理

驱车行驶在英德市大站镇翁江长湖一带,可见山清水碧、景色秀丽、风光如画。长湖为上世纪70年代建设长湖水电站时将滃江拦截后形成的高峡平湖,两岸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再加上茂密的森林,碧水蓝天相映衬,长湖也成为不少英德市民自驾游的胜地。

经过整治,滃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陈咏怀 摄

经过整治,滃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陈咏怀 摄

然而,此前滃江黄岗段河域受雨季影响,上游的许多“河面垃圾”和水生植物顺流而下堆积在河道内,既污染了水质也影响了周边村民乘坐船只出行。虽然大站镇时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清理,但人工清理效率较低,跟不上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经常我们清理完过了几天,河面又铺满了垃圾和水生植物。”大站镇河长办工作人员罗志锐说道。

大站镇引进两台全自动清漂船对滃江黄岗段进行长期管护。陈咏怀 摄

大站镇引进两台全自动清漂船对滃江黄岗段进行长期管护。陈咏怀 摄

为将大片的水生植物和漂流垃圾“斩草除根”,并提升清理效率和效果。2019年,在英德市河长办的支持下,大站镇引进两台全自动清漂船,并委托第三方公司对滃江黄岗段进行长期管护。该船一次性清捞漂浮物可达3吨。效率是人工打捞的数十倍,在连续清捞的情况下日清理能力达100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打捞上来的漂浮物被运往指定地点,交由垃圾清运车运走,彻底改变大站镇近十年来一直采用人工清捞的工作现状,有效根治有害生物入侵环境问题。”罗志锐告诉记者,在引进专业机器的同时,大站镇还积极推动河长制落实工作,实行分河段、分区域包干负责,组建专业队伍,共同开展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做到人机有效结合,不留死角、不存盲区。

据悉,在对滃江流域进行日常“清漂”的同时,英德还推进滃江流域水质达标整治,确保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稳定达标。一方面,该市投入近3亿元建设滃江流域(门洞溪、岩下水库)稀土污水治理工程和氨氮因子在线自动监测站,从源头上削减氨氮浓度和在线监控流域水质。目前滃江流域稀土污水治理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并于2021年3月19日通过技术验收,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滃江流域氨氮因子在线自动监测站已投入使用。

另一方面,对盗采稀土矿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英德统筹落实每年约1000万元工作经费,组建了一支专业打击队伍,实行网格化分片包干巡查,严密封堵涉矿物资出入,累计出动人员18666人(次),巡查2977次,摧毁收尾矿池、草酸池、矿井等大量违法设施,从源头上减少水环境污染,持续改善滃江流域水质状况。2021年1-11月,英德滃江大站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健全河湖“建管并重”长效机制

位于英德市区的浈阳湖是英德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每天下午,居民们便三五成群,或在湖岸边散步,或是垂钓,或是跳舞。“现在浈阳湖的环境越来越美,饭后和丈夫到湖边散步是每天的‘必修课’。”居民周阿姨说道。

经过整治,滃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陈咏怀 摄

经过整治,滃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陈咏怀 摄

近年来,英德大力推进河湖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河湖常态化保洁机制,在治理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景观、亲水等元素,在改善沿河周边水环境的同时,大力开展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中小河流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动群众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不断健全“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

该市制定市、镇两级河湖管护方案,要求各镇街、单位实行集中清理和日常清理相结合,持续巩固“清漂”成效。同时,市、镇两级常态化开展“清漂”专项行动,实行专项突击和日常清理相结合,推动河湖管理常态化、规划化。2021年,英德各镇街、单位共计出动6150余人次、车船1080余台次,清理河道约394公里,清理出水面漂浮物约14481吨,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英德组织河湖志愿者护卫队,发动群众参与河湖治理。

英德组织河湖志愿者护卫队,发动群众参与河湖治理。

继续深化开展“齐护母亲河 我们在行动”英德志愿者助力河长制项目和成立组织各镇(街)成立“河小青志愿服务队”。2021年,英德共开展128场活动,其中巡河活动124场,共发动志愿者1729人次参与其中,共服务6850人次;面向全市招募“民间河长”“民间小河长”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河长制工作,全市志愿者覆盖299个村(社区),志愿者在“i志愿”系统注册数量达6478人,充分发挥公众主观能动性,使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更加符合群众需求,形成合力。

英德还加快推进新一轮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新建18个镇共20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已进入培菌、试运行阶段,全市26个镇街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工作正在同步推进,已完成管网91.29公里;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步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全市累计达到省干净整洁标准的自然村有3992个,占纳入规划整治自然村数的88.53%。累计达到省美丽宜居标准的自然村2409个,占比53.43%;制定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方案,实施雨污分流。启动城北市场至人民医院、光弼路、江湾片区等5宗排水管道改造工程,目前工程处于前期工作阶段,完成施工合同的签订,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

打造6条生态廊道

日前,英德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春英带队到九龙镇调研水边河碧道工程建设情况。调研组指出要明确时间节点,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1月20日前完成碧道建设的主体工程。

九龙镇水边河碧道工程总长约11.2公里,将跨越九龙镇两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九龙镇区和5个行政村。陈咏怀 摄

九龙镇水边河碧道工程总长约11.2公里,将跨越九龙镇两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九龙镇区和5个行政村。陈咏怀 摄

2021年9月,九龙镇水边河碧道工程正式开工,该碧道总长约11.2公里,总投资约2992万元,将跨越九龙镇两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九龙镇区和5个行政村。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九龙镇河流防洪体系,提升流域水环境治理效能,改善河流生态;另一方面,能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整治与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形成具有英德特色的粤北生态区碧道建设样板。对加快九龙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九龙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高标准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推动广东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走向“有实”的重要抓手。2020年,广东省和清远市分别印发了《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和《清远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根据规划,英德将建成连江口镇连樟村碧道、九龙镇水边河碧道、黎溪镇陆家湾至大围碧道、英德市北江(猫儿石—南山)碧道、横石水碧道和黄花镇水边河碧道等6条碧道。

英德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英德碧道建设将推进落实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提升、景观与特色营造、游憩系统构建等五项重点任务,全力将碧道打造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和广大人民群众喜游乐到的美好去处。

【撰文】陈咏怀 通讯员 陆国雄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