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以瑶族文化“软实力”构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硬支撑”

南方+ 记者

乡村振兴既要对思想“铸魂”,也要环境“塑形”。近年来,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结合本土瑶族特色,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重点战略方向,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以瑶族文化“软实力”构建乡村振兴“硬支撑”,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瑶族文化传习中心展示瑶族刺绣的学生。

在瑶族文化传习中心展示瑶族刺绣的学生。

以文化人,涵育乡村振兴根脉

走进位于秤架瑶族乡的阳山县瑶族文化传习中心,通过声光电影身临其境地感受着瑶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刺绣与服饰、节庆礼俗等,仿佛倾听着美丽的瑶乡故事。

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文化传习中心里的文化墙充分展示着当地瑶族的风土人情、姓氏文化、家风家训等内容,展柜中摆放着20余件瑶族服饰和瑶族刺绣,还有风车、石磨、木犁、耙、纺车、碓等生产工具50余件,展现着瑶族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阳山县瑶族文化传习中心文化讲解员介绍:“这些‘会说话的物件’,反映着秤架瑶族乡群众的审美观念和历史进程,是秤架地区汉族与瑶族人民长期以来交流交往交融的具体体现。”

文化展示的同时,传承也在这里薪火相传。

秤架民族学校学习瑶族刺绣的同学,每周都会到文化传习中心展示瑶族刺绣。

正在瑶族文化传习中心展示瑶族刺绣的学生说:“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一针一线绣出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瑶族文化传承学习好。”

瑶族刺绣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秤架民族学校,当地开设有瑶绣、剪纸、歌舞等特色堂课,让瑶族文化走进学校、走进大众,培养学生对瑶族文化的兴趣,传承瑶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目前,文化传习中心已成为秤架瑶族乡传播、展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阳山县民族团结进步淳化基地。秤架瑶族乡通过将“搭平台”与“展文化”相结合,推动瑶族文化在本土繁荣兴盛。

秤架瑶族乡组织开展富有本地瑶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

秤架瑶族乡组织开展富有本地瑶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

以文惠民,日子越过越甜

天气晴好的日子,每天晚饭后,秤架瑶族乡民族公园便是一派热闹景象。休闲长廊里村民在拉家常,广场上男女老少载歌载舞……

村民张大伯说,文化生活丰富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滋有味。

在秤架瑶族乡,当地村民在生产劳动之余还组织起瑶族风情舞蹈队,丰富业余生活。“我们这支队伍有20多人,大伙儿聚在一起,以舞为纽带,表达对生活安康的美好祝愿。”舞蹈队成员毛海霞说。

近年来,当地有不少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富有本地瑶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村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他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

送文化、送演出、组织比赛……现在,秤架瑶族乡组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10支,文化志愿者50余人,每年组织本地瑶族文化活动上百场。

同时,秤架瑶族乡开展凸显瑶族特色的文艺创作,打造文化品牌,歌曲《瑶乡情歌》、舞蹈《瑶乡恋》荣获清远市第十六届广场文化艺术节银奖;《瑶乡情歌》荣登中央电视台CCTV4频道播出;瑶族舞蹈《地筒舞》获评首届民间民俗文艺调演二等奖,歌曲舞蹈在当地民众广为传唱。

乡村振兴要做“活”乡村文化,尽情展现瑶族文化,激发瑶族文化生机活力。秤架瑶族乡坚持把“传技艺”和“重创作”相结合,助力瑶族文化在传承中大放异彩。

极具瑶族气息的秤架瑶族乡“新地标”英明风雨桥(善美康桥)。

极具瑶族气息的秤架瑶族乡“新地标”英明风雨桥(善美康桥)。

以文美景,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在秤架瑶族乡,瑶族的特色民俗房别具一格。

近年来,秤架瑶族乡把“民族特色牌”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着力把“造地标”和“亮特色”相结合,建成了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地标”英明风雨桥(善美康桥),不仅成了周边村民的休闲娱乐“圣地”,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秤架瑶族乡党委书记陈卫江说,近年来,秤架瑶族乡致力于充分挖掘瑶族文化,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挖掘、建设和打造了广东第一峰、英明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天南第一村——瑶寨太平洞,秤架卧佛,古树公园等知名景点,不久之后,南岭国家公园清远片区(阳山)入口社区、民族风貌特色街道等特色景点也将建成,通过发挥本土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秤架以此积极推动产业发展,极大激发了当地发展活力。

2019年以来,秤架瑶族乡先后获评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东省森林小镇”“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秤架村、南木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英明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依托优越的气候环境,秤架瑶族乡还引进了三连阳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立白芨育苗实验室,加快推进南药特色产业发展,成功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产研基地、市级人才孵化培育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特色产业为秤架瑶族乡发展立体种养,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实现奔康目标做好了龙头示范辐射带动,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产同权化,加快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

【记者】段灿

【通讯员】孟齐飞 陈昱妤 钟履喜

编辑 梁杰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