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深河人民医院(下称“暨大附属五院·深河医院”)获悉,医院收治一名颈部疼痛患者,诊断为外伤导致枢椎齿突骨折,寰枢关节脱位,压迫脊髓,由于延误诊断时间过长,患者延髓及延颈交界区上颈髓受压出现萎缩变性改变,已经危及生命。
暨大附属五院·深河医院院长李志忠教授了解情况后,利用医院的人才优势,邀请影像科讨论手术解剖入路选择,邀请神经科评估预后,并邀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李雅兰教授为手术保驾护航,成功开展高难度上颈椎复位固定手术。目前,患者已恢复健康,行走毫无困难。
术前MRI示患者寰枢枕关节脱位、枕骨大孔狭窄、延颈交界颈髓受压萎缩变性。
据介绍,患者欧先生今年59岁,5年前颈部受过车祸伤,当时颈部只有轻微疼痛、未予以重视。伤后逐渐出现上肢麻木、头晕目眩,5年来逐步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欧先生曾经也到河源、广州的大医院找有名的医生看过,有时候吃药治疗这些症状可以缓解,但是不多久又会发作,甚至更严重,一直得不到根治却又一筹莫展。最近几个月欧先生时常感到发作性头晕,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痛苦的感觉已经让欧先生难以坚持了。无奈之下,适逢十余天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开业,欧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慕名来到暨南大学附五医院神经内科、骨科就诊。
经过多学科联合诊察,李志忠教授根据欧先生的病史、症状分析:患者可能外伤导致枢椎齿突骨折,寰枢关节脱位,压迫脊髓,引起肢体麻木,同时椎基底动脉受压引起后循环缺血,引起头晕目眩、行走不稳“踩棉花样”。李志忠教授安排欧先生进行了全面的影像学检查,证实了他的判断:欧先生的寰枢枕关节脱位、枕骨大孔明显狭窄。由于延误诊断治疗太久,延髓及延颈交界区上颈髓受压出现萎缩变性改变(见图1);而延髓是呼吸、心脏循环初级中枢和所有躯体内脏功能向大脑传导及大脑指挥的通路,主管人体呼吸和心跳的“司令部”,一旦不小心摔倒或者一个急刹车,就可能危及生命。这种情况必须进行手术复位固定,宜早不宜迟。李志忠教授向欧先生详细交代了病情,并决定尽快为欧先生进行手术。
李志忠教授、孙国栋副教授、周志刚博士在紧张有序地手术。
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在生命中枢进行的手术操作一直被认为是外科手术领域最高挑战之一,而延颈交界的手术更是一度被视为 “手术禁区”:由于手术风险大,操作空间狭小,神经血管多,解剖关系复杂,延颈交界是狭小而又唯一的神经生命通道,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优秀的骨科医生都把完成这一区域手术视为职业终身挑战之一。
虽然在职业生涯做过成百上千例高难度脊柱外科手术,李志忠教授依然仿佛像做第一台手术一样严谨、慎重,认真地进行术前准备。为确保手术安全,全院业务部门利用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人才优势,邀请影像科讨论手术解剖入路选择,邀请神经科评估预后,并邀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李雅兰教授为手术保驾护航。在一流的手术医生、一流的麻醉医生以及一流的手术护士的通力配合下,手术很快顺利完成颈椎复位固定。
术后第2天欧先生面色红润,表情轻松,与医务人员谈笑风生。管床医师周志刚博士为欧先生进行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神态轻松,术前的头晕目眩症状消失,双手随意活动自如,“踩棉花”感觉消失,行走毫无困难。
5年以来的痛苦一朝解除,欧先生对李志忠教授团队的手术充满敬意和感激。而上颈椎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骨科手术、多学科诊疗模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全可以解决河源地区类似患者往常需去广州大医院求诊的不便与痛苦。
术后CT示:寰椎后弓切除,寰枢枕关节复位,枕骨大孔狭窄解除、由9.6mm扩大至13.7mm。
术后第二天欧先生向李志忠教授自如展示上肢活动。
Tips: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椎连颅骨和下颈椎,内容生命中枢-延颈交界颈髓,附近有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颈1和颈2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交感神经等重要结构。寰枢椎受到创伤、退变、先天发育等因素影响可发生脱位,压迫脊髓,引起临床症状。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僵直,尤其头颈部的旋转活动受限,头枕部疼痛等。
但是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头颈部剧烈活动时(如急刹车或跌倒),出现高位颈脊髓病症状::四肢无力,走路不稳,动作失调,手不灵活,大小便异常等;还包括躯干、四肢的麻木、针刺感甚至烧灼感等,严重者压迫呼吸循环中枢,当场死亡。所以称之为“隐形杀手”“定时炸弹”毫不为过,手术治疗为根除症状、挽救生命的唯一方法。在21世纪初,国内只有少数医院能够完成寰枢椎复位、枕骨大孔减压术。
【全媒体记者】余佩
【通讯员】吴云军 黄浩 周志刚 孟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