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传承历史!通草画何以称为“广州明信片”?

南方+ 记者

以通脱木茎髓剖制成的通草片为纸材,在中国工笔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明暗、透视等绘画技巧,一幅幅描绘着广州口岸风情以及岭南地区的各色人物、花鸟虫鱼等图景的画作令人过目难忘。

1月9日,一场关于通草画的讲座在扶光书店举办。主讲人颜康平以17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艺术交流为切入点,从艺术史和艺术学的角度去探讨通草画的文化内涵、绘制技法以及艺术特色。

在讲座上,颜老师重点介绍了通草画作为一种图像史料对研究清末中国的社会生活史、对外商贸史所具有的珍贵价值。通草水彩画,简称通草画,是基于十八九世纪“欧洲中国风”的历史背景,广州十三行的民间画匠为迎合外国客商的趣味而绘制的一种外销工艺美术作品。

保留下来的清末通草画作品,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广州的风土人情;有时甚至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文献中不曾记载的新发现,如现藏广州博物馆的一张通草画作品,即为研究清末广州的消防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除了历史研究价值,颜老师认为通草画作为“广州明信片”对今天青少年的乡土文化教育也有着独特的意义。青少年学习通草画并非只为掌握一门工艺美术,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增进青少年对广州动植物产、文化风俗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现场观众崔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特意带孩子来听讲座,体验绘画一张市花红棉通草画。“原来这就是通草纸!横着切可以入药通乳,竖着削成薄片可以绘画。”崔先生一直苦恼孩子接触广府文化太少,他表示本次活动很有教育意义,这些彩色图画能提高孩子学习本土文化、了解传统节日的兴趣。

讲座现场还展示了不同形态的通草片、颜老师收藏的19世纪通草画以及他本人近年创作的通草画。

【南方+记者】马艺天

编辑 尤丹娜
校对 谢日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