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
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共推荐115个项目,
其中新入选项目42个,
扩展项目73个。
韶关南雄的板鸭制作技艺,
作为全省15个传统技艺之一位列其中!
这款美食,
想必每个韶关人都吃过~
据了解,南雄板鸭制作技艺是一种以南雄麻鸭为主要原材料,经过腌制晾晒而成的南雄客家美食,是拥有“国家地理标志”的非遗美食。南雄板鸭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板鸭”在当地也被称为“腊鸭”或“曝腌”。在南雄当地百姓中流传有“北风起,腊鸭香”的说法,每年冬季,南雄当地乡民便利用自家养的毛鸭子进行加工,采取粗盐腌泡,在阳光下自然晒干,民间称之为“曝腌”这便是其俗称的由来。
原材料南雄麻鸭养殖。
由于南雄地理环境处于粤北山区,当地水塘众多,很适合饲养鸭子,这里养的鸭子皮薄肉厚,肥瘦适中,非常适合做板鸭。又因南雄属于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雨、盛行东北风、昼夜温差大且有霜冻等因素,非常适合南雄板鸭的制作,并且使得“南雄板鸭”具有特殊的香味。总而言之,南雄板鸭制作技艺无论是从原料养殖环境还是加工工艺都极具地域和工艺特色,其成品具有鸭皮金黄、油尾丰满、皮薄肉嫩、肉红味鲜、骨脆可嚼、色泽金黄、半透明状、外形匀称统一、香味浓郁、便于保存的众多特点。
板鸭制作技艺工序晾晒。
每年冬至前后,家家必做腊味,腊味有腊鸭、腊肉。此外,南雄板鸭的制作技艺的传承队伍宠大,基本人人都能掌握技艺一二,民国时期,板鸭制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作坊的模式,并且由于产量很大远销各地,以致民国政府专门设立征收腊鸭税这一款项。其制作技艺也是南雄客家劳动人民因地制宜智慧劳动的结晶,它绿色环保,顺应天时地利,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他便于保存,色香味美,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至今,南雄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在冬天制作板鸭的习惯,各个乡镇也设立了不少板鸭的制作工厂和合作社,其具代表性的是该市黄坑镇、全安镇、乌迳镇等地的板鸭厂,每年的产量巨大。如今南雄板鸭不仅是南雄人走亲访友的最佳手信,也成为南方腊制品的典型代表。
板鸭晾晒。
此外,
张九龄传说、陈璘传说、
韶关酱油酿造技艺
也入选推荐项目名单。
↓↓↓
其实,
韶关还有着非常丰富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韶关就是一颗承载着
千年文化历史的岭南明珠!
以下这些非遗项目,你知道几个?
瑶族刺绣
在纷繁厚重多彩的瑶族文化当中,乳源瑶绣独树一帜,具有其他瑶族刺绣所没有的特质。其工艺技法精妙之处在于:除构图方式独特,布料、花纹、颜色有严格的规定之外,刺绣时,瑶女们不需绣架,不需底稿,采用过山瑶人独创的反面挑花正面看的“反面刺绣”技艺,在绣工完成后,不仅从布的正面看绣图是花样繁多,鲜艳夺目,精致细密,而且从反面看亦是大径相同,甚至可以达到正反两面都完美的效果。
“瑶山有女皆会绣”,生长在灵山秀水之间的乳源瑶山女子从小就会刺绣,闲时针不离手,活不离身,随处可绣,不受地理环境的约束。
由于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乳源瑶族刺绣图案不仅囊括天地万物,汇集了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图形纹、象征纹、祭祀纹等刺绣图案,而且瑶绣里出现的每一种图形纹都含有特定的语言内涵,或代表某一个物种,或代表某一个典故,或代表某一种思想,或代表某一种生活等等。因此,乳源瑶绣又有瑶族活文字一说。正是这些花纹图案保留了瑶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宗教和生活诸方面的形迹,才得以充分向世人展示瑶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2011年,瑶族刺绣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是广东粤北地区的汉族小戏剧种,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等,是在汉族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渊源可溯至唐宋,盛行于明代嘉靖。
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广东观看了粤北采茶戏《血榜恨》,让其成为红极一时的经典曲目。
粤北采茶戏主要以客家方言演唱。无论在人物安排、情节设计或语言运用上,都充满了生活情趣,曲调轻松活泼、淳朴幽默,是粤北客家人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来到韶关,泡杯上好的茶,看一场散发着茶味的采茶戏,才算是真正来过。
2011年,粤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火龙
舞香火龙起源于南雄市西北边陲的百顺白竹片村,是当地村民闹元宵的一个主要节目。每年的元宵佳节,也就成了香火龙“抬头”的喜庆日子(当地人称“闹春”)。
元宵这天,夜幕降临后,在开阔的打谷场上,18个庄稼汉紧张有序地同时燃香、插香,约在15分钟内在两条龙身上分别插入1600至1800条香火。插香完毕,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一老者站在场地中央舞动龙珠(火球),逗引双龙入场,两列舞龙者双手举着火龙,脚下按方位踩着“龙、虾”步法,缓缓登场。舞龙套路有“双龙戏珠”、“跳跃龙门”、“双龙出海”、“云游四海”等,表演场上,飞舞翻浪、争相斗艳的双龙灵活异常,夜幕之中,只见香火不见人,令人叹为观止。
2010年,韶关南雄香火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法造纸
在韶关仁化县长江镇,一座1300多米高山的山麓,群山环绕之中,有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这里传承着千年的土法造纸工艺。这种纸,有一个如诗般美丽的名字——玉扣纸。
玉扣纸,纸质细嫩,色泽温和,用毛笔书写流畅,随写随干,是自古以来莘莘学子学书临帖的主要用纸,也是文人墨客著书立说及书画作品的纸本。仁化土纸质地良好,纸张比一般的纸张大且具有纤维细长,光滑柔韧,摩擦不起毛茸,张片均匀,色泽淡黄,莹润如玉, 卫生无毒,清晰透度,书写易干,墨迹不褪,经久不被蛀蚀等特色。
据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仁化县志》记载,至少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江西的土纸生产工艺就流传到了仁化县的长江乡。到清朝中期,以玉白光洁、质地柔软、吸水力强而闻名遐迩的长江土纸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被列为宫廷贡品,有“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记载。当时,凡有竹山的村寨基本上都有纸厂。仁化土纸采用嫩竹做原料,经过选笋、压榨、磋笋、抄纸、切割等大大小小工序,依靠人工制作而成。
2009年,仁化土法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田饼印
饼印又称饼模,是月饼和各种礼饼的制作工具。张田饼印约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三百余年。用饼印制出来的月饼典雅美丽,既是月饼最初起始的模具,又是一件件小巧精致的艺术品。
饼印雕刻的过程十分复杂。从选取木材到处理完成,就要经历一整年的时间。而刻制工艺包括造模、打气眼、雕刻、打磨等多道程序,其中雕刻是饼印制作的关键技艺,图案、文字须全部反向雕刻,非常讲究刀具运用和刀法功力,且不画草图,全靠艺人胸有成竹。
2007年,张田饼印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非遗、喜欢非遗的人多了,
它的传承与活化就有新的希望。
大家还知道哪些非遗项目吗?
跟小编分享一下吧
来源:广东省文旅厅、韶关新闻网、南雄市融媒体中心、韶关共青团、韶关非遗
编辑:廖艳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