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流量化”后的2022跨年晚会,各个平台都在节目形式和创意上下苦工。以贴合年轻人审美著称的B站,破天荒将著名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文版(以下简称“中罗朱”)的整个舞台搬到了跨年晚会上:阿云嘎率“中罗朱”剧组带来剧中三首名曲《世界之王》《阳台》《身为后浪》。
2002年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北京演出,是音乐剧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节点,2022年中国音乐剧登上跨年晚会,则是中国音乐剧“破圈”的又一个重要指标。20年来,中国音乐剧人一步一个脚印,从引进剧目到原创精品,把这个小众艺术门类推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为歌手,阿云嘎早已经登上过许多重要的舞台,但这次能以音乐剧演员的身份,真正以演出一台音乐剧的方式陪观众跨年,他也特别为此自豪,“我觉得中国音乐剧的黄金时期要来了”。
百花齐放,中国音乐剧的破圈之路
不同于以往在晚会上简单地演唱音乐剧歌曲,B站在搭好了完整布景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录制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全方位展现了这部大IP音乐剧的精妙之处。朱丽叶唱歌时爬满藤蔓“少女情怀总是诗”的阳台,象征两大家族对立的极致红蓝色背景,种种细节都彰显了音乐剧营造氛围的特殊能力。
音乐剧过去鲜有通过电视、网络的方式和观众见面,大型IP如《歌剧魅影》等也只在重要的周年庆典时才会录制。所以很多观众在没有走进剧场之前,都只能通过歌曲去接触音乐剧。
看到音乐剧选段以完整舞台的模式出现在跨年晚会上,不少剧粉在弹幕中留言:“这是我免费能看的吗?”不少对音乐剧不熟悉的观众也被这台剧目打动,纷纷查询“中罗朱”的演出场次,却遗憾地发现,结束了上海、北京站演出后,即将在1月14日到23日在深圳上演的这部音乐剧,早已一票难求。
剧中饰演罗密欧的著名音乐剧演员阿云嘎在微博中感慨:“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文版在跨年与大家见面了,这是音乐剧现场舞台表演首次在大型跨年晚会上亮相,在这里音乐剧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呈现在更多人眼前,也希望它能够带更多人走进剧场,回到那个‘空间’,领略现场表演的魅力。无论是剧场里的你,还是屏幕前的你,希望音乐剧在这个冬天给你们带来温暖与浪漫!”
2018年的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声入人心》,让音乐剧这个小众的艺术门类走进大众视野,各地剧场迎来前所未有的火爆场景。2019年初《南方日报》推出的行业观察类文章中,业内专家给出了冷静的预判,“市场上有一定比例的原创剧、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梯队以及有驻场演出的剧,音乐剧行业才算进入良性循环。”
三年过去了,对标上述标准,中国音乐剧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
2021年5月北京天桥演艺联盟发布的《2021中国音乐剧指南》数据显示,中国音乐剧市场2019年共演出2655场,票房收入突破6亿元,达到行业近年最高值。即便受到疫情冲击,线下演出停摆半年之久,音乐剧市场在疫情缓解后的“回血”效率也较为可观——2020年共演出音乐剧997场,观众61万人次,票房收入破亿元。
票房在回暖,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和制作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几年间,除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在远方》《赵氏孤儿》等原创大剧,还有大批不同类型的优秀音乐剧涌现。
柒空间在2018年首次以音乐剧形式将东野圭吾的热门小说《白夜行》搬上舞台,历演不衰;在2021年再次实践这一模式,买下了太宰治半自传体小说《人间失格》的版权,邀约中美英日四国顶尖艺术家匠加盟制作,由白举纲和刘令飞联袂主演,在2021年底推出了音乐剧版《人间失格》,一上演即好评如潮。
《白夜行》《人间失格》的成功,为热门IP改编音乐剧产生了极大影响,后续也有不少由优秀的中国影视作品改编而成的音乐剧,如《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陆续和大家见面。
上海新空间“一台好戏”则与“酒馆”结合,推出了“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该剧自2020年8月上演以来,维持每周八九场的演出频率,但至今仍一票难求,成为了上海的“网红”打卡点。不少粉丝“30刷”“40刷”,要买“小酒馆”里不同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观演效果。据悉,该项目接下来还将在成都、长沙、广州等地开演,部分城市还将是驻场形式。驻场演出的出现,正是中国音乐剧市场逐渐活跃的最好证据。
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利在谈及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之路时说:“中国原创音乐剧实际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期,接下来从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国音乐剧发展最关键的突破口还是要增强原创的实力。”
用精品留住观众,促进市场繁荣
在2021年,广州的演出市场在六七月期间因为已经中途停摆了一个多月,但无论是年初的音乐剧《在远方》还是8月上演的音乐剧《赵氏孤儿》,广州大剧院都场场爆满,显示出观众对于精品剧目的“识货”和热捧。
自2019年起,无论是线下演出还是线上综艺,中国音乐剧都成为了一个“热门”概念。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年底在上海同时演出的音乐剧就有40多部,作品多点开花是好事,但为了“音乐剧”这个概念而去做剧的也不少。音乐剧前期创排的投入很大,必须是通过多场的演出才能分摊成本,也就是意味着只有真正具有群众基础的音乐剧,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当下出现的一些为“命题作文”而做的音乐剧,不顾行业规律,长期的创作只能演出一两场,变成了“晚会型音乐剧”,对于行业来说是巨大的消耗。
让观众走进剧院难,但让观众留在剧院更难。这期间,依靠的是一批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对梦想不离不弃的中国音乐剧人,用时耗力打磨精品,用优秀的作品来留住观众,繁荣市场。
阿云嘎对此深有感触,因为他的经历恰恰也是这10多年来中国音乐剧人奋斗过程的缩影,有不忘初心的执着也有砥砺前行的勇气。在中国音乐剧不受关注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无论场地大小、观众多少,他始终坚持要在舞台上演出;当中国音乐剧“变热”的时候,同样要耐得住寂寞——远离浮躁喧闹,用心用情去打磨真正的艺术精品。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重申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例如北京演艺集团推出的《在远方》,讲述年轻人努力打拼改变命运的故事,以物流行业的发展映照这十多年来国家的蓬勃发展,是一部从中国时代发展,人民生活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是一部为劳动人民而创作的作品。
从《在远方》立项开始,阿云嘎就以演员和作曲人的身份加入,前后耗费了将近一年时间,在两轮巡演之间还反复打磨剧情和音乐,打造出一部讲述中国时代故事,让人“记得住旋律”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同时成为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中唯一一部音乐剧。
相比起音乐剧“顶流”演员的标签,阿云嘎更希望自己的名字和精品画上等号。此后,他还将担任音乐剧《人鬼情未了》的制作人,这也是继他主演中文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对于“汉化”国际IP的全新探索。他不满足于只作为一个音乐剧演员,而是从主演到参与创作到成为制作人,深度介入音乐剧制作的各个环节,以确保能打造出真正的精品。
人才培养与挖掘推广双线并行
当下,观众也会在音乐剧剧场中看到不少演员、歌手跨界参演。例如《赵氏孤儿》有明道、薛佳凝加盟,白举纲主演了《人间失格》,段奥娟参演了音乐剧《近乎正常》,这些跨界合作既为音乐剧填补了人才缺口、带来了关注度和“出圈”的机会,也让更多观众看到这些艺人现场演出的扎实功力。但大家也想到,既然明星演员的加盟有如此明显的宣传出圈效果,那音乐剧是不是也能培养出自己的明星演员呢?
在2021年5月举办的中国音乐剧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也就音乐剧人才的挖掘培养推广展开热议。当下普遍意见认为,音乐剧这个艺术种类进入中国时间还不长,尽管目前不少艺术院校也已经开设相关专业,但人才梯队还是不足。尤其是近一两年来众多音乐剧项目启动,优秀演员明显“供不应求”。
从近年来的音乐剧演出看来,还是有很多优秀的音乐剧演员由于曝光度的限制,还未有被观众认识。
这次“中罗朱”在B站跨年晚会的演出,通过弹幕和评论就能看出,徐瑶、郭亢、周默涵这些优秀的音乐剧演员拥有迅速“出圈”的能力。由此可见,演员和舞台是互相成就的。从短期来看,如果让现有的音乐剧演员获得更多的曝光,以吸引他们留在这个行业中,更能解音乐剧行业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这也是阿云嘎参与“中罗朱”以及后续制作《人鬼情未了》时,坚持采用多套演员阵容参与轮演的原因——他希望观众能为他的演出而买票,更希望大家是为了好的作品、好的演员买票。
在音乐剧的行业,精品剧目需要长时间的修改和打磨,但真正形成精品效应后,不仅长演不衰,而且还像《狮子王》《芝加哥》等,有和影视小说等热门IP互相转化的能力,并最终能在全球造成巨大的影响力。目前中国音乐剧已经进入到创作的井喷期,目前的优秀作品各有特色,既有引入国际知名影视作品和小说,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接下来就是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进一步打磨,引入国际化审美视角,最终助推中国音乐剧能真正走向世界。
【记者】梁燕 张思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