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整改近半年的东莞“围村收费”又带来了那些新的问题,近日,南都记者再次回访部分镇街,发现还有部分社区在收费,一些叫停收费的地方出现不少问题,如乱停乱放,阻碍其他车辆通行,甚至装锁来圈地,违法私设地锁,霸占国家道路作为私用停车。1月9日,东莞进入“两会”时间,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围村收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人大代表
收费的目的不应该为了赚钱,而是加强管理
“停车难,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来自万江代表团的东莞市人大代表董康提出,随着东莞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停车难导致出现道路拥堵、乱停乱放等现象愈发明显,2021年下半年叫全市停村(社区)涉嫌违规“围村收费”之后,也衍生出了新的问题。
董康表示,东莞全市各村(社区)涉嫌违规“围村收费”的行为被叫停后,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举例说,以前村(社区)以往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辖区内道路规划停车位置并进行相应的收费,被叫停后出现了新的停车“难题”。比如,有些村(社区)附近的楼盘小区正常收费,部分业主为了省钱或者图方便,就会将车停到村(社区)里,有时还会出现违规占道,甚至挤占消防通道的行为。
东莞市人大代表董康建议说,希望能够探讨村(社区)围村收费的出路,“社区收取停车费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加强管理。”政府各部门能否探讨一条出路,以收支两条线、收费返还的模式,支持村(社区)加强辖区内停车管理。
此外,董康还建议,要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力度。加强宣传教育,让有车族树立社会公共意识,大力倡导“绿色出行”环保意识,逐步转变市民出行观念和习惯。
另外,还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改善自行车和步行等非机动交通的出行环境,引导和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政府或社会资本投资,对各社区的主干道投入适量的小巴士,方便市民出行。
建议完善停车管理政策规定
东莞市人大代表莫栩鹏是一位来自基层的新代表。他关注的是村(社区)停车收费问题。
他介绍,以麻涌镇为例,据2021年初统计数据,各村(社区)总泊位数仅2.8万个,停车位缺口超4.7万个。
随之导致的问题是,车辆乱停放影响村内交通出行;部分群众私占公用车位的情况,甚至有长期占道、无人认领的“僵尸车”,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乱停放的车辆堵塞消防通道;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纠纷。
莫栩鹏共提出7点建议,如积极争取调整农村公路属性,优化路网结构,积极争取用好农村公路路边停车资源,盘活道路两旁边角地使用率。另外他建议,明确市有关部门和属地职责分工,完善停车管理政策法规,研究优化停车设施建设政策,调整完善村(社区)停车收费政策。他建议,开展村(社区)停车综合治理,严格停车执法,加强收费监督检查,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加强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宣传引导。选树典型示范点,培育文明停车意识。”莫栩鹏表示。
政协委员
建立临时停车场,解决车辆停放问题
截至2020年底,东莞汽车保有量达341万辆,位居全省第二。而取消围村收费之后,很多村(社区)的车辆数量增多,道路拥堵、乱停乱放现象愈发凸显,停车难问题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的难题。
“取消收费之后,如何规范管理至关重要。”东莞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农村和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董斌建议,各村(社区)可以整合利用一些资源,在村里寻找一些闲置的地方或者边角地,建立临时停车场,增加停车位,解决车辆停放问题。
同时,加强停车场规划工作,比如完善停车场建设类型,在传统停车场模式的基础上,挖掘闲置空间,建设一批地上、地下立体停车设施,不但可以减少占地空间,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停车位。此外,加强停车管理,有效规范停车秩序,“严格规划商住区的停车位配比。”
“收取停车费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一种管理的手段。”董斌表示,围蔽停车管理收费要依法依规,避免成为敛财工具。“要确保停车收费和服务管理并行,也要做到财务公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董斌称,要系统破解“停车难”,还要逐步转变市民的出行习惯和观念,引导和鼓励市民多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让大家体验到公共交通的便利,乐享出行。”
能否让收费系统和公交系统打通?
对于如何规范管理东莞“围村收费”,致公党东莞市政协委员郑俊彦表示,“围村收费”除了关注程序是否合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是否能解决停车难的初衷。
目前东莞路面行驶的机动车超过300万辆,按照每辆3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计算,就要超过13万亩的土地,而且大部分还是建设用地,这种情况下,路面能不塞?
“围村收费”是否合理,我们是要评估的,要看通过围村,能否起到最大的作用,让更多的停车面积给到需要的市民使用?要看是否能通过收费这个杠杆撬动停车难这盘困局?要看是否能够让“围村收费”系统和公交系统打通,让老百姓能够在停和行之间无缝衔接等。
统筹:南都记者 刘辉龙 梁锦弟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莫晓东 黄馨莹 黄慧萍 韩成良 曾奕静 梁锦弟 刘辉龙 刘媚 实习生 吴浩霖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