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馆园共建机制 创新幼儿教育形式

宜居石龙
+订阅

1月7日,石龙镇实验幼儿园开展“东莞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专项课题《本土非遗游戏课程馆园共建模式研究》开题暨石龙镇实验幼儿园第五届非遗传承展示活动”。石龙镇人大主席陈细钿出席,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镇人大办、教育管理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农技中心、文联等主要负责人,以及镇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各公民办幼儿园园长等参加活动。

构建本土非遗游戏课程

馆园共建模式

活动首先进行东莞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专项课题《本土非遗游戏课程馆园共建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会。由石龙镇教育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课题主持人作开题报告,向与会人员详细阐述该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陈细钿听取开题报告后,认为该课题有意义、有价值、接地气。通过推动馆园共建以及非遗游戏课程的开展,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亲身体验和感受石龙镇本土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幼儿、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幼儿爱国爱家的优良品质,促进幼儿综合发展,推动我镇学前教育更上一层楼。

据了解,课题组成员单位由石龙镇教育管理中心、石龙镇实验幼儿园、石龙小新星幼儿园、石龙镇中心幼儿园、石龙蓝天贝贝幼儿园、石龙镇黄家山幼儿园、石龙喜洋洋幼儿园,以及虎门金豆豆蒙恩幼儿园组成。

课题的实施内容选取“醒狮头”“泗洲灯笼仔”“红漆描花传统木屐”“新昌鼓”等石龙本土非遗制作技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整合非遗游戏课程。并与石龙博物馆、石龙图书馆、石龙文化馆进行馆园共建,将本土非遗游戏课程与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相结合,以此构建本土非遗游戏课程馆园共建模式,创新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形成可推广共享的游戏课程、活动案例、实施策略、课程资源等,建立可借鉴的馆园共建评价机制。

其间,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向相关人员颁发聘书。

○为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颁发聘书

○为课题主持人颁发立项证书

○为课题指导专家颁发聘书

○为课题顾问颁发聘书

○为课题共建场馆代表颁发聘书

○为课题组成员单位代表颁发聘书

育文化兴趣 惠幸福童年

开题报告会结束后,随即开展石龙镇实验幼儿园第五届非遗传承展示活动。活动分节目表演和自选游戏两个环节。

与往届相比,本届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活动以“回顾、传承、发展”为主题,通过总结历届非遗传承展示活动经验,并结合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东莞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专项课题《本土非遗游戏课程馆园共建模式研究》,进一步贯彻“育文化兴趣 惠幸福童年”的办园理念。

活动中,石龙镇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为大家带来了《吉祥高照》《小小醒狮送祝福》《“妙”趣连连》《中华美德代代传》《奇思“妙”想迎新春》等展示石龙非遗文化的节目。小朋友们精彩的表演,展现了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在自选游戏环节中,现场设置了19个室内外游戏摊位,小朋友们通过自由分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摊位进行游戏体验。游戏内容共分为“古镇长廊”“美德长廊”“非遗长廊”等三大主题,让孩子们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还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非遗文化的魅力,培养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情怀。

深耕本土非遗文化传承工作

多年来,石龙镇实验幼儿园坚持地方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围绕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省、市课题研究,并多次获得省、市奖项,为东莞非遗在校园实践中推进,提供经验借鉴。

据悉,石龙镇实验幼儿园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以品格教育、早期阅读、本土非遗文化园本课程为教育特色。2014年起,石龙镇实验幼儿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本土非遗资源与幼儿教育特点相结合,围绕新昌鼓制作技艺、醒狮头制作技艺、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等本土非遗项目,设计整合系列幼儿游戏课程,开展“寻找石龙的足迹”历奇游戏、传承人进校园、非遗庙会等教育活动,打破室内教学模式,将德育与非遗活动结合,提升非遗在校园的内涵,深受家长和幼儿的欢迎。

出品丨石龙融媒体中心

文、图、编 | 梓佑

校 | 秋江

审 | 雯彦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宜居石龙”,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