艇仔粥、炒田螺......你熟悉的这些美食,来自中国最后一个海上族群

广东科普
+订阅

最近,盼了一年的《风味人间》第三季强势回归,这一季的美食主题,是海鲜!

新一季的纪录片,介绍了四组不同地区傍海而生的家庭和故事,比如坚守海上的渔民老何,他们世世代代都以捕鱼为业,船屋就是他们的家。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海上族群,世代以捕捞为生的疍家人已经逐渐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经上岸的家人和舍不得“渔排”的老何,成了现代与传统的两端。

来度假的老何家的孙女儿,成了老人新的寄托,而新一代的人生习惯改变,也预示着“疍家人”的变迁。

船上的生活对于孙女来说是新鲜有趣的,而老何对宝贝孙女的爱就是亮出海边最好的食物,给她捕龙虾吃。

01

疍家人:“脆弱”与坚强并存

疍家,是中国沿海水上居民的统称,疍家人祖籍多为广东阳江、番禺、顺德、南海、东莞等县的水上人家,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阳江、番禺、顺德、南海、东莞、广西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因常年在水上漂泊,又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

“疍家”这一称谓,最早写作“蛋家”。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疍家人以小艇为家(摄影:张永通)

在上世纪30年代,珠江上密密麻麻的渔船上云集了大约15万的疍家人。数量庞大的水上人家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文化性格,都与陆上生活的人有所不同。

1930年航拍的珠江,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广州疍家人的生活与珠江紧密相连,如今粤语的一些词汇使用上,也带有浓重的疍家生活痕迹。如“棹忌”,其义就是“棹艇”之所忌,引伸为此事不宜的意思。

一些疍家人的禁忌也出现在广东人的餐桌上,比如吃鱼吃完一面,不能把鱼翻过去吃,而要把骨头剔开吃下面的鱼肉,也是因为疍家人在船上生活,忌“翻”。

住在船上的疍家人,图片来源于识广

数百年来,疍家人浮家泛宅,在水上完成了婚丧嫁娶生娃过日子的几辈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疍家人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命运转折点:上岸。

旧时疍家人,图片来源于一时半刻

1954年,周恩来总理来到广州,了解到这些水上人家的生活情况,指示地方政府一定要为水上居民建好住宅。

1958年,广州市政府拨出款项,在荔湾涌边街建成两幢三层的水上居民新居,70户水上居民喜迁新居。

水上居民喜迁新居

如今的珠江江面,已再见不到帆船、沙艇、木排、横水渡、花尾渡……但行走在广州荔湾区,党恩新街、陆居路等路名,正是疍家人得到温暖安置的形象记录。

位于中山八路的水上居民住宅区党恩新街

02

疍家人,Freestyle鼻祖!

船上生活简单重复,疍家人却发明了一套独特的娱乐方式:Freestyle!除了婚嫁唱歌、劳作唱歌,恋爱唱歌,平日可以遇上什么事儿就随口编什么歌。

百多年来,疍家人随着海风、顺着海韵,用歌谣来舒心解闷,欢乐助兴。而由于生活在海边咸水之中,疍家人所唱之歌便称之为“咸水歌”。

而且,一个人唱不过瘾,大伙一起唱才成气候。咸水歌就像是他们之间的暗语,只有自己人才能对上号。

“大海驶船鲤尾齐,手板舵把望夫归。买只水鱼丢落深井底,啊哥,愿夫同佢同船归。”疍家的咸水歌,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海与船,鱼与水,这是疍家人一生都离不开的东西。

民间咸水歌唱本

咸水歌的流传方式非常原始,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谱,也没有专人去教,都是老一辈人口口传唱。但你别小瞧这词曲简单直白的咸水歌,它可熏陶感染了一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的破渔船上,是个地地道道的疍家人。日子虽苦,但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小星海听着竹箫唱着歌,爱上了音乐。

《少年星海》剧照,剧中还原了冼星海的童年往事

后来,冼星海创作出大海般汹涌澎湃的乐曲主旋律,根就在疍家人的舢板和舟楫上。

冼星海曾说过,母亲经常在渔舟上哼唱一首疍家渔歌《顶硬上》:“顶硬上,鬼叫你穷,铁打心脏铜打肺,充实心肠去捱世?……”这首民歌号子,流行于珠江口港澳一带,展现的正是疍家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强硬性格。

番禺冼星海纪念馆

疍家渔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伴随着疍家人的一生。他们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还在在嫁娶和喜庆的日子里唱。

水上婚嫁也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疍家婚俗中,至今保留着新娘与父母分离而哭唱的“叹家姐”曲调、对新郎进行家庭教育的“哺伴郎”两大咸水歌系列。

这些咸水歌,不仅记录了疍家人的生活风情,作为地区人文历史的活化石,其背后蕴含的深厚疍家文化与情怀,也是值得我们存留和传承的“精神宝藏”。

03

疍家料理,吃不完的鲜美

由于常年在海上生活,疍家人总能拥有新鲜的鱼获,因此也有着属于疍家人独特的烹饪方式和饮食特点。

而疍家人“不时不食,不鲜不食”的饮食习惯,早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广东人的生活。

艇仔粥

疍家人靠水吃水,每天三餐不离水产海鲜,最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

艇仔粥就是由昔日珠江三角洲的疍家人创造的,一排排花艇靠向岸边或大游船,每只艇的尾部都插着一支黄旗,那就是卖艇仔粥的疍家船。

一碗正宗的艇仔粥,用鱼骨熬粥底,滚粥撞熟粥料。将生鱼片、叉烧片、土鱿丝、海蜇垫于碗底,滚粥冲入,碗里食材一烫即熟,混杂的新鲜海鲜在粥里似乎获得了另一种生命,入口是满满的鲜甜。

后来上岸,疍家妇女接触到更多陆地的食物,便聪明地在艇仔粥里加入“油炸鬼”(油条),或者花生米,粥在纯滑之间,又增加了酥香。

疍家糕

疍家糕又叫“撑粉”,而“撑粉”其实是疍家糕制作过程中“重头戏”。

“撑粉”是指制作疍家糕时用竹竿不断搅拌米浆的动作,它能防止米浆煮焦,而且能使口感更加顺滑。而疍家人认为顺着方向搅拌的动作很像划船,便有了“撑粉”这个称呼。

从前的疍家糕是用纯米浆制作而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糕中也渐渐加入了腊味、虾米、芹菜、香菜等食材,味道更加丰富。

小小一盘疍家糕,需要浸泡粘米7、8个小时,竹竿用力“撑粉”1个多小时,摊凉再花上一段时间,想吃上真不容易!

出锅后凝固的疍家糕看似像萝卜糕、芋头糕,却有着不同于寻常糕点的口感。入口软滑,米浆的香气最先被品尝出来,紧接着是腊味、虾米的咸香。而除了直接食用,疍家糕还可以下锅用油煎香,或者放进汤中熬煮,另有一番风味!

疍家腊鸭扎

提起腊鸭扎,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疍家腊鸭扎”拥有悠久的历史,是疍家人流传数百年的传统腊味美食。

“疍家腊鸭扎”用到的“腊鸭扎五件宝”——鸭下巴、鸭肝、鸭中翅、鸭肠、腊肉组合,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食材中不起眼的边角料,但是节俭持家的疍家人把这些材料放在一起,用独特的制作方法化腐朽为神奇。

而腊鸭扎的吃法也比较简单,通常将腊鸭扎洗净后放入煲中和大米一起蒸煮,在蒸汽的作用下,腊肉的油脂悄然渗透到鸭头和鸭翅中。米饭蒸熟开盖,一股独特的香味扑鼻而来,整只腊鸭扎油润香滑,令人回味无穷。

而这些来自疍家日常的菜肴,渐渐变成了广式小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但要问起这些菜肴的来处,或许连烹饪者自己也答不上来。

正如,在广州的宵夜档口,紫苏炒田螺永远是一道热门菜式。

但少有人知道,紫苏最初是疍家人爱种在甲板上的植物,在他们的烹饪下,紫苏才与田螺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疍家人浮泛江河的故事渐成绝唱,我们也只能在传承的点滴中寻找他们曾经的影子。

虽然,以船为家的历史已经改写,但疍家人依然在海边的陆地上,延续自己对海洋的依恋,自由地生活在不一样的海上。

所以今天,我们才能够在江边的小店里吃上一顿疍家菜,仍然能够在热闹的夜市里,啜上一碟炒田螺......

满意度问卷调查活动

科普君

满意度问卷调查

活动正在进行中

参与答题即有机会抽取

微信现金红包

点击红字或

文末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

今日推荐视频

除了“头孢配酒”,这些药物也不能一起服用!

人们都知道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

是因为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但还有什么药物

跟食物的搭配

也会引发类似恶性结果呢?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