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导演孙海鹏:舞狮改变不了人生,但可以改变人

南方新闻网
+订阅

近期,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凭借着一个可爱的狮头斩获2亿元票房佳绩。电影中,一幕幕熟悉的街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出现的木棉花、鱼旦面、镬耳屋等岭南元素,都让广东网友不禁感叹:“这就是我的家乡啊!”

醒狮,是岭南地区的一项民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及海外华人社区非常盛行,可谓“有华人处必有醒狮”。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2006年5月20日,狮舞(广东醒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雄狮少年》是一部极具广府地域文化色彩的影片,然而,导演孙海鹏却并非一名地地道道的“老广”,他是一个在广东生活了13年的湖北人。

1月5日下午,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易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访导演孙海鹏,听他讲述《雄狮少年》的幕后趣事,以及他在荔湾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

虚实结合,在荔湾风景中寻觅岭南味

南方日报:你不是广东人,是什么机缘下让你萌生了拍摄《雄狮少年》的想法?电影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孙海鹏:这些年我和团队同事一直在做动画电影,2018年,我们出品了一部《美食大冒险》,这部电影的受众群体偏低龄,影响力平平,于是我们就开始策划新的电影。新电影在选材方面滤掉了神话类,当时这类电影比较多了,我们就想拍一部体育主题的写实电影。

考虑足球、篮球等运动被拍过很多次,我就想到了舞狮,因为它也是有比赛的,也是一种竞技。从前,我认为舞狮只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对它的认识比较模糊。然后,我开始研究舞狮,愈发体会到这项技艺的精湛。

整部电影从构思创作到最终呈现,共用了两年时间,属于制作完成非常快的动画电影了。从《美食大冒险》开始,我们的团队一起工作了七八年,默契和协作的经验为电影节省了时间成本。

南方日报:电影里舞狮的竞技场地选在了荔枝湾,此外,影片中还多处穿插了荔湾区的场景,能否为我们列举下电影中以荔湾为原型的场景?为何会选择这些场景?

孙海鹏:首先,我就住在荔湾老城区,我的公司也一直在芳村,对于荔湾我很有感情。每次站在家里的阳台,荔湾湖公园就近在眼前,这次由于时间紧我在电影里只模糊用了公园的样子,因此我打的是“荔枝湾”,但街坊一看就知道那是荔湾湖公园。我逛过很多广州的公园,荔湾湖公园让我感觉很有岭南文化底蕴。

此外,电影里确实也有很多场面源自荔湾,比如陈家祠的祠堂,龙津西路的驿巷,南岸路的增埗村等。比如在电影开始的地方,主人公阿娟救了一位与他同名的女孩子,他带她逃走的那条热闹的巷子,就是龙津西路驿巷的缩影。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逛市场,经常到龙津西路,那是一片街区型的大市场,可以看到各种买卖营生市井百态。

南方日报:在你看来,广州是否可以借助舞狮这项民俗打造岭南文化IP?

孙海鹏:舞狮是一项非常有生命力的运动,它不受场地等因素的局限,是街头巷尾家喻户晓的节目。舞狮的群众基础是它广为流传的重要前提,它当然可以成为推广岭南文化的抓手。在电影中,我其实特别突出了醒狮与岭南祠堂、木棉花等意象,它们都是广州的文化符号。

城市“烟火气”,超越文化直抵人心

南方日报:你在广东生活工作了13年,其中两年多在深圳,其余时间均在广州,能谈谈你最终选择留在广州的原因吗?广州对你创作这部电影有什么助益?

孙海鹏:小时候我在湖北的小镇长大,可以说是一名和阿娟一样的小镇青年。广州有很多老巷子让我特别有亲切感,很像我小时候成长的环境。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广州老巷子并没有过多地修饰,保留住了它们原汁原味的样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

南方日报:南方乡下的鱼塘、咸鱼强的干货店,还有一段段无厘头风格的幽默……观众明显能感受到电影里的“广味儿”,这样突出地域色彩是否会担心不被其他地区的观众理解?

孙海鹏:这点不会。我感觉做电影就是要接地气,不然就失去了落地感。其实做实拍也好做动画也好,一定要交代好故事的发生地,越是有地域特色的内容越不会限制受众群,反而会打动更多的人。如果没有做出味道来,就会给人一种浮空的感觉,所以在还原地域特色方面,我们还是很下功夫的。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那部很火的《心灵奇旅》,电影里很多场景都发生在纽约街头,非常生动的街景和人物,尽管观众没有去过纽约也丝毫不会影响观影的效果。我们依然会为那些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喜怒哀乐所触动,“烟火气”是世界上很多城市共通的东西,它不受种族、民族等因素限制,可以超越文化直抵人心!

南方日报:能否和我们分享下你的采风工作,以及这些工作给电影的最终呈现带来了哪些影响?

孙海鹏:在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花了一年时间在广州、佛山四处采风,然后在电脑中努力重现岭南的城市和乡村风貌,不需要具体做出某个地方,但是大家一看:啊,这是广州。

在广州生活和要把它搬上荧幕还是不同的。我举个例子,之前在这里生活这么久,我都没有很细致地观察过广州的四季变化,只是模糊地知道过完春节后木棉花会开。在电影拍摄时,我就有意去了解广州的植被,并把它们进行分类。两年来我反复观察广州的四季变化,也把这些呈现在了电影中。

比如经过预选赛后,我们在他们的训练场旁拍到了一棵硕果累累的凤眼果树,象征着他们的训练有了阶段性成果;后来阿娟得知父亲生病时,凤眼果树也凋零了。

我们会利用这些植物的变化来表现四季的变迁和人物此刻的情绪状态。

舞狮:改变不了人生,但可以改变人

南方日报:电影讲述的是舞狮的少年,在创作过程中你接触到了哪些舞狮少年?他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孙海鹏:我们团队去参观了佛山市南海的黄飞鸿舞狮队,和他们的教练和队员都有过交流,在那里了解了醒狮的舞法、培训等,最后这些素材也都被融入电影中。

舞狮队里都是一些十六七岁的少年,很单纯的孩子,这个年龄是学舞狮最好的年龄。其实他们没有太多的想法,有一部分人可能是家庭条件不好没有继续读书,还有的孩子是被家长送来,希望舞狮队能帮忙管教下。

他们中有的身手不错就会去参加比赛,但也不意味着他们就会以此为生,或者因此改变命运。大部分孩子在舞狮队待上几年后,就会重新走向社会谋一份差事,就像电影中的咸鱼强一样。其实咸鱼强这种人不在少数,很多村子里的人都是平时做做小生意,开个小卖部,过年过节才出来舞舞狮一展身手。

南方日报: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怀揣梦想的普通人的现实生活,阿娟在舞狮与打工之间挣扎,承受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等,这些都是普通人的真实写照。你想通过电影表达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孙海鹏:前后花了两年时间,这部电影是我们给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酿的一杯酒,希望可以温暖到大家。

我看到的现实就是那些少年大多数人不能靠舞狮发达,也不会因为一场比赛就开启不一样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单纯靠舞狮吃饭的人,我都会觉得他们是幸运的人。

舞狮不能改变阿娟的人生轨迹,所以为了让他回归到现实生活,最后他还是离开舞狮队去了上海,继续做一个想要赚双倍工资的打工人。

但舞狮改变了阿娟这个人,让他从一个弱小的形象,变得不再迷茫更有力量,这样的阿娟即便回到原来的生活,也可以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这是这部电影想传递的一种力量吧,越是平凡的人,当他释放出他的能量时就越震撼。

南方日报:毛不易为影片献唱了一首《无名的人》,唱出了这部电影的主旋律,也和你上面说的非常契合。你觉得怎样才能让这部影片真正在大众心中引起共鸣?

孙海鹏:这部电影虽然不是实拍,但故事本身讲述的就是普通人的奋斗,他们的喜怒哀乐。除了表现细节外,我们也通过画面镜头视角来增加观众的代入感。比如坐在出租车里的镜头,和上班族一起穿越马路的镜头,这些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从外部欣赏。

通过拉近机位,我们希望观众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对画面有一种熟悉感。

南方日报:如果让你为这部电影提炼几个关键词,你会选哪些词?

孙海鹏:我觉得这要分两个阶段,开拍前的关键词应该是:“舞狮”“少年”“国潮”和“燃”。随着片子更加成熟,我觉得后面的关键词还有:“烟火气”和“少年气”。

“烟火气”除了街头场景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平凡人的朴素情感;“少年气”其实与年龄无关,咸鱼强45岁了但他依然有“少年气”,我认为所有为了理想不惜再努力拼一把的人都是有“少年气”的。

南方日报:你的电影有彩蛋,我们的采访最后也想抛个彩蛋,问一个比较八卦的问题,为什么最后男女阿娟没有走到一起呢?电影里阿娟还有一个男朋友,导致男主角连花都没送出去。

孙海鹏:哈哈,我可没有说那个陪阿娟看比赛的人就是她男朋友啊。再说这也是现实嘛,现实生活中少年时代的爱情常常就那样无疾而终了。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斯卫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