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开平这个“中国建筑之乡”美景长什么样的

开平发布
+订阅

2021年12月30日,江门开平市召开以“建筑联盟 逐梦未来”为主题的开平市建筑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实现全市建筑业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开平市是“中国建筑之乡”,2020年,开平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98.99亿元,约占江门市建筑业总产值60%。开平市通过组建建筑产业联盟,聚集建筑产业上下游产业企业,实现资源、信息和人才等经营要素的共享,深度挖掘开平“中国建筑之乡”品牌优势,打造开平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那么,

这个“中国建筑之乡”

有什么看点?

我们来欣赏一下开平的历史建筑

……

铁桥:87年历史的合山铁桥

开平是著名的侨乡,也被称为“桥乡”,有“三江六岸十八桥”之称,著名的有谭江大桥、金山大桥等。而这座合山铁桥位于开平市百合镇合山东侧,建于1934年,虽然年代久远,但因其造型独特,而且处进出景区、探秘碉楼的交通要道,因此,不少珠三角的游客纷纷驻足打卡,一睹铁桥风采。

合山铁桥修建之前,开平蚬冈、百合两地被潭江所隔,行人来往非常不便。那时候,在潭江两岸,百合齐塘河带村西南边与蚬冈横排村东北边,设有人工摆渡,靠一艘用绳缆拉动的渡船,往返载渡村民过河,一旦遇风雨天气,险象环生。两地的侨胞纷纷建议修筑桥梁。黄勒庸是开平百合厚山群胜里人,当时他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桥梁工程系毕业回乡,黄勒庸承担重任,出洋募款。以集股形式在美加等地发动捐款,并亲往德国购买钢材,自行设计,自行施工。

1934年,开平合山铁桥建成,该桥为无墩式铁桥,长67米、宽9.5米,承载量10吨。建好后的合山铁桥,成为开平到台山那扶公路线上的重要桥梁。1983年,开平县人民政府把合山铁桥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斜碉楼:斜过比萨斜塔

在开平,有一座碉楼,楼高20多米,向东南倾斜15度,楼顶偏离垂直线约2米。其倾斜程度超过了大名鼎鼎的比萨斜塔。斜碉楼位于开平蚬冈镇和台山三八镇交界处,远远看到碉楼是倾斜的,走得越近感觉倾斜角度越大,站在碉楼旁边仰望更觉得它好像快要倒塌!村民介绍,这座碉楼名叫“边筹筑楼”,楼高7层。据介绍,在建北楼时,村民遇到了资金不足和地基松软的问题。村民只能边筹集资金边施工,致使工程时断时续。在建到第3层时,北楼向东南方向倾斜了10厘米;在建到第5层时,已倾斜了20多厘米。随着地基不断下沉,北面碉楼向东南越发倾斜。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座碉楼摇摇欲坠,但它历经百年风雨,不论遭遇地震还是强台风的袭击,仍然安然无恙。20世纪60年代,当地遭遇了一次12级强台风,村民们以为“边筹筑楼”必毁无疑。台风过后,人们发现它出人意料地“挺”了过来。

灯楼:守护家乡的“灯楼

方氏灯楼,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屹立在塘口圩北面的第三山上。它建于1920年,为古宅(宅群)乡乡民及海外侨胞集资所建。该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五层,标准层高三层,第四层为柱廊结构,四面悬挑,第五层是一个亭阁,顶部像一个圆锅倒盖,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自卫更楼,被称为“灯楼”。

侨小馆:百万青红砖70名乡村工匠杰作

侨小馆坐落在开平赤坎镇,该镇有36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多部影视剧的主要拍影地。保留着大量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其中有骑楼建筑680多座,中西合璧的骑楼与碉楼相互辉映,早年移民欧美的开平华侨把西方的建筑技术带回国内,融入岭南建筑元素,建成一座座融合古典民族风格、欧陆风格、南洋风格的建筑,赤坎镇迄今还保留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广州、老香港的特色。

侨小馆共筛选出古窑青砖70多万块,红砖20多万块,进行了重新打磨,构成了侨小馆建筑的主体建材,这一块块承载着近百年历史沧桑的青红砖,砌成了侨小馆内17种柱式、35种窗户、25种栏杆、77个建筑物,组成了侨小馆内一个个精致的建筑艺术品。

侨小馆采用了传统的青红砖作为建筑材料,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筑元素,由70多名侨乡的工匠堆砖而成,其中不少是几十经验的老工匠,年纪最大的已经有80岁,由老工匠带领一班年轻人进行施工,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即时创作,很多建筑细节都是当天勾画草图,现场砌筑大样,直接落地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侨小馆具有六大特色:百万砌砖艺术、多样窗线的拼合、蒙德里安式窗饰、水上楼引人上楼、欧风旋转形柱式、庭院式骑楼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开平以碉楼而著称。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完好保存了1833座。2007年6月,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开平碉楼星罗棋布,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单是自力村,就有湛庐、祠堂、振安楼、云幻楼、竹林楼、逸农楼、龙胜楼、居安楼和安庐、耀光别墅、养闲别墅、叶生居庐、方氏灯楼、铭石楼等。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更是千姿百态,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具欧洲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如哥特式、罗马式等等。

这一座座碉楼,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1、钢筋水泥楼:开平第一楼——瑞石楼。这种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

2、青砖楼: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

3、石楼:即用山石或鹅卵石作建筑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却坚固耐用。

文字来源:广州日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