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内多个经济强县提出了冲击“全国百强县”的发展目标。但由于广东省行政区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省内的全国百强县数量较少,在一些全国百强县榜单中,广东甚至难有县市入围。
那么,全国百强县都有哪些特点?广东的全国百强县数量为何不多?广东的经济强县和全国百强县还有多少差距?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记者对两家百强县评选机构的负责人做了专访。一位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吕风勇,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每年都会编制《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并发布全国百强县案例,吕风勇是该课题组的负责人;另一位是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袁保鸿,赛迪顾问是工信部下属的咨询公司,该机构每年会发布《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南方+: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常年排在全国第一,但为什么省内全国百强县的数量不多?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袁保鸿。
袁保鸿:提起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大家最先想到的都是江浙地区,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在百强县里没有体现。我认为导致这个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的行政区划。广东经济实力最强的珠三角地区已经几乎没有县市了,不在百强县的研究范围之内。
此外,广东还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相比长三角、京津冀这两个经济圈,珠三角和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要更大一些,这也是目前广东省缺少百强县的原因。
南方+:广东有哪些县市最有机会冲击百强县?离百强县还有多大差距?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院吕风勇。
吕风勇:有惠东、高州、博罗、普宁、鹤山、四会,这几个是离百强县较近的几个县市。我们不仅做百强县榜单,也做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400强排名,在2020年的排名中,刚刚提到的几个县市都在全国前200名,其中惠东和博罗已经很接近百强县了,分别排在107和119名。
袁保鸿:广东近几年对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非常重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多地向粤西粤北等地区辐射,推动一些资源向这些地方转移,这几年看是有效果的。所以我们觉得未来几年广东的县域经济发展确实有可能有所突破。
此外,广东省常住人口数量多,县市的人口数量也很高,这反映出广东县域经济未来的综合潜力是很大的,当下人口已经成为很重要的战略资源,未来的县域经济竞争中,可能就是得人口者得天下。
广东的一些经济强县从GDP来说,基本已经赶上百强县的梯队了,如果继续在人均指标和发展质量上进行努力,进入百强县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南方+:百强县的评选指标主要有哪些?
吕风勇:主要是看经济类的指标,比如GDP、财政收入、消费能力、储蓄水平等。此外也会看当地的民生发展水平,比如教育、医疗、生态等。普遍的情况是,一个地方只要经济好,其他方面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也都会相对要好。
袁保鸿:我们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24个指标,主要分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和绿色水平四个大类。其实总的来说主要看三个方面,一个是各项经济指标的总量,第二是各项经济指标的人均数据,还有就是一些新的发展理念的一些指标。
南方+:对广东的县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建议?
袁保鸿:从其他地方的经验来看,想要振兴粤北、粤西、粤东这些经济较薄弱的地区,可能需要全省进行发展统筹,如果完全依靠地方的力量可能不一定够。需要省级层面多给予资源支持,这是极其重要的。
从县市自身来看呢,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我们建议县市能够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上,大力发展工业。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90%以上的百强县都是以工业为主导的。
针对粤西粤北地区的县市来看,他们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离珠三角地区很近,那么他们主动和珠三角对接是很重要的,要通过加强协同合作,融入全省的布局。他们还有很强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实是一篇大文章。
此外,我认为现在的县市可能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可以先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营造美好人居环境,通过把人留住来留住产业。近几年人口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果没有人,项目产业都很难有具体的支撑,我们觉得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把人口聚集起来。
【记者】张笛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