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甲骨文呈现的新年关键字在社交平台刷屏传播,从甲骨文开始的文字长河展览在天津惊艳亮相,为甲骨文创作的60篇微小说集结上线,以甲骨文为主题更新的网文章节收获热评……新年伊始,“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圈粉无数,让甲骨文成为2022开年最“火”的文化IP之一。
国家图书馆联合阅文集团举办“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主题发布会。
1月5日,国家图书馆联合阅文集团举办“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主题发布会,双方将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网络文学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形式,以其瑰丽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众多读者。
据悉,“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旨在用网络文学这一新时代的文艺活化古老汉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结合新技术、新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让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碰撞,助力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让好故事生生不息。
1月1日,《唤醒甲骨文之古字新说》在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QQ阅读两大客户端正式上线。60篇微故事摘选自“万物俱有形,甲骨会说话”主题征文活动的优秀作品,每篇微故事约500字。本次征文活动吸引了2200多人参与,约七成是90后和00后创作者,年轻一代的创作赋予甲骨文全新的趣味故事。
本次征文活动吸引了2200多人参与,约七成是90后和00后创作者。
阅文作家“行者有三”出生于1992年,他创作的《旦生》以甲骨文“旦”为核心,化用“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讲述了太阳初升的故事;95后阅文作家“见异思剑”的作品《家镜》则从甲骨文“若”入手,刻画了现代社会的祖孙亲情;阅文大神作家“水清竹”创作的《哨所的除夕夜》在甲骨文“吉”中汲取灵感,描绘了边防战士护卫疆土的无私大爱。
三位作家均表示,从甲骨文的文字之美出发,创作出网络文学的故事之美,以古文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成为好故事的灵感之源。
“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想象的根源,网络写作也以新鲜活力回馈传统。”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教授许苗苗认为,甲骨文与网文的共通之处在于文字与媒介的紧密亲缘,“作为商代最先进的书写媒介,龟甲与兽骨忠实地传承历史;而作为当今最有力的传媒,互联网则有效地服务大众。二者是彼此时代的缩影,是最先进媒介上想象力的凝结。”
【记者】刘长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