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民心理健康 发挥服务精准效能

东城政法
+订阅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我街道高度重视,积极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平台,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并构建“点-线-面”心理服务模式,以专业科学的心理咨询服务打造东城特色品牌,聚焦心理业务能力提升,规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莞爱心灵项目开展仅一年时间,东城街道荣获东莞市2021年度“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优秀奖。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便利性

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基层社会心理服务能有效帮助社会群众得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不因疏于心理疏导而产生更多的心理疾病困扰而危害自身健康或危害社会安全,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干预心理疾病的发生,减少社会上“民转刑”事件发生的几率,实现心理疾病控制在基层。

(一)按照“五个一”标准建立心理服务功能场室。2020年,街道根据省委政法委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基层综治中心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室)的指导意见》(粤政发[2020]4号),以高标准建设一间具有多功能设备的心理咨询工作室、统一规范的省标准“粤心安”心理标识牌子、配备两名具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标准的心理社工,并按街道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管理制度和一套运行机制。街道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辖区居民提供一个便利的线下实体场所,并于2021年1月12日举行揭牌仪式,以街道综治中心+星城社区两级心理咨询工作室为抓手,正式面向东城辖区群众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实现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全覆盖,全面普及心理服务,2021年底,我街道23个社区已全部完成“粤心安”标识的挂牌,并建成独立心理服务工作室,完成率达100%,打通了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拓宽网络服务平台。搭建线上心理服务信息平台,针对重点人群,以线下主动排查,线上接收预约的形式打造心理一体化服务。通过定期筛查线上心理服务的申请信息,由大范围到小范围初步评估群众的心理情绪状况,建立辖区群众的心理健康信息库,采取轻重缓急的方式筛查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经电话+短信的保密确认,及时安排心理咨询服务,确保有心理需求的群众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隐私,减少不必要的线下接触,以快捷+便利的网络预约服务推进心理服务的开展。

(三)搭建服务互助、信息共享平台。一与司法、妇联、信访等部门以及23个社区达成服务互助共识,当遇到疑似心理问题求助者,可及时转介个案,或到我街道专业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辅助;二通过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拓展心理服务,如相关部门需要提升心理技能和缓解压力可通过共享资源的方式开展心理能力培训;三积极参与和配合心理项目调研工作,迎接东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观察团实地调研采访工作,从多维度了解目前基层社会心理的发展,听取多方意见,汲取优秀经验做法。

二、健全细化心理服务机制,形成服务系统性

(一)以心理服务体系机制为基石。“莞爱心灵”自2020年底试运营,并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定可以借鉴,在预约流程上也遇到了一些细节问题,我街道前期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去制定符合东城的服务和机制。为更有质量的输出服务,街道制定了来访制度、心理预约流程制度、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内容,群众能有序在线上线下预约心理咨询服务,心理社工可及时接收到群众的需求和提供对应的服务;在服务后期,街道已完善心理咨询室台账机制,每月收集各社区心理服务资料,及时掌握社区建设心理咨询室情况,定期指导社区开展心理服务。

(二)健全心理危机排查干预机制。针对重点人群,主动做好心理问题预警防范,高度重视流浪乞讨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矛盾多发领域依法群访闹访的部分利益诉求群体等人群心理健康,及时干预,化解危机;同时,以部门、社区、学校三方协同到位,加强日常排查躯体性或心因性心理疾病人群和疑似心理疾病人群,保障日常摸排心理需求工作,评估心理情况和应急处置,做到信息互通,针对突发事件中行为失常的人,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有效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三)积极探索部门转介/转诊机制。关注特殊人群的动态,积极探索建立部门转介/转诊机制,如司法、公安、信访、网格中心等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会较多遇到群众调解工作,当遇到情绪较激烈的群众导致无法效沟通时,或有认知偏差的群众,就需要及时转介个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目前,已先后收到部门的个案转介9次,为特殊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减少心理疾病向精神疾病转化的发生;在接收转介个案的同时,心理咨询师也需要及时识别个案,如个案已经超出心理咨询服务范围,或要进行精神治疗、行为纠正和药物治疗等情况,个案将转诊到辖区社卫中心,由精防医生进行初步诊断治疗,后续治疗由社卫中心视其精神健康状况,决定是否需要转诊到市精神卫生医院。我街道逐步推动心理疾病绿色转诊渠道,及时合理承接处置转介对象,做到常见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帮助服务对象接受有效的服务。

三、规范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增强服务科学性

(一)聚焦科学心理咨询服务。近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心理行为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针对心理咨询服务精准效能,在服务前端加强科学测量,引进了BDC心理问卷、BAI量表和综合症状自评量表 SCL-90,以甄别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通过动力催眠激活其内在动力,做到潜意识与行为有效统一,结合沙盘治疗、绘画治疗、放松治疗及会谈治疗等手法调节服务对象内心的矛盾和焦虑。

(二)引进专业医学仪器辅助:热成像仪。在心理咨询中通过“热成像仪”进行前后测,科学直观的监测到服务对象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后,身体效能的变化和改善,运用专业的医学仪器和科学的数据展现服务成效。如通过热成像仪的人体扫描监测,可知道服务对象的器官和四肢的热能分布、体质分析、脏腑关联,更直观和客观地呈现其躯体性能动态变化,让咨询成效可视化。心理咨询服务自2020年12月15日开始运营,截止2022年1月5日,在107个服务日中,累计接收84宗服务预约申请,包括已结案36个,跟进中28个,累计开展咨询服务184次,服务数量达213人次。其中,在重点个案(如自杀倾向、社交恐惧、PTSD等)中,有效干预率达100%。

(三)做好随访跟踪服务。为更好的保障服务质量,在每次心理咨询服务结束后,心理社工都会一对一跟进服务情况。一方面,是为了和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每次咨询后是否能有效改善服务对象的情绪状态,以及对服务的满意度,及时了解需求提供更准精的服务;另一方面,在结案后,需要保持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反复的负面情绪,必要时协同社区治保主任密切关注服务对象的工作情况和生活状态,预防其心理问题转变为心理疾病,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确保其能顺利过渡。

四、构建骨干心理服务队伍,强化服务实效性

(一)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专(兼)职工作队伍。街道整合社区基层工作人员、社工、妇联专干、人民调解员等资源,致力于建立一个专业化心理服务工作队伍,以23个社区为基点,挑选出有能力、有兴趣、有相关职级证书的工作人员,培养其成为骨干队伍,学会运用心理干预方法,为具有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人群、重点人群、特殊人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协助其解决日常问题。目前,“莞爱心灵”已储备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名专职心理社工,以及23名社区一对一的心理服务培养人员。同时,将社区干部、网格员、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等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兼职工作者,通过日常排查重点人群和宣传基层心理健康,确保心理服务能有效延伸到各行各业。

(二)提升工作人员基层服务能力。我街道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训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987号)文件要求,一方面,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培训师为街道(乡镇)或居(村)委会工作人员,网格员、民警、社工、妇联专干开展专业心理培训,能初步运用一般的人际沟通技巧,并能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协助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开展应激管理和心理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心理调适培训提升辖区内工作人员、调解员、网格员、辅警等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缓解压力。今年,街道已先后在相关部门和社区开展了30场次技术类及减压类的心理培训,累计服务1500余人次。

(三)整合志愿者、社会组织、爱心商铺等社会资源。我街道组织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培训熟悉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基础知识,认识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特征,学会应对生活应激与压力管理,同时,培养其成为心理志愿者骨干,掌握一定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能力,帮助群众获取专业精神心理服务资源。

五、覆盖基层健康心理宣传,共享服务多元性

今年以来,我街道积极扮演心理服务倡导者的角色,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结合“传统媒体+新媒体”从多形式、多层面、多平台为群众宣传和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抑郁、焦虑、强迫及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自我识别能力,引导帮助其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提高群众的心理素质。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现场为群众解答常见心理疾病知识,帮助群众辨别自身心理状态并接收大众的建议,近一年来,我街道开展线上有奖问答宣传活动,参与人数达1000人次,组织大型户外宣传活动6场,现场超8000名群众踊跃参与到活动中;动员街道23个社区投身到心理服务中,通过派发宣传单张、在社区宣传公告栏粘贴心理宣传海报并开展线下宣传,提供免费心理服务。拍摄传播心理服务宣传片,更直观地向群众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而被忽视的心理问题,采取“治未病”的概念帮助群众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消除对心理服务的困惑;四参与“平安东莞栏目”宣传拍摄,借助网络官方平台向群众宣传“莞爱心灵”的服务内容,科普基层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宣传面、辐射人群广;五参加东莞市市域治理“平安杯”大赛,展示一年来的服务成效,“莞爱心灵”项目荣获东莞市2021年度“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优秀奖,增加了我街道心理服务曝光度,进一步加强心理服务的品牌宣传。

下来,东城将进一步推进“点-线-面”心理服务工作模式,为有心理问题的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作为“点”、以提升各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作为“线”、以提升辖区内群众对心理服务知晓率,宣传心理服务作为“面”,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立足宣传服务于民,将心理服务从社区治理向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合力打造东城特色品牌。聚焦群众心理健康,切实做到宣传入民心,靶向式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履行发展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的职责。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