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疫情依旧是电影市场发展的最大阻碍。反反复复的疫情,打乱了电影的拍摄计划,加剧了拍摄的成本开销,延误了电影的上映日期。再加上流媒体的冲击,传统的电影院盈利模式受到了挑战。2021年,电影行业依旧很“难”。而中国作为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一员,在各种机遇和挑战中,率先回暖。不管是影片数量,还是票房成绩,都让人感受到电影再次奔腾。
新年伊始,2021年的功与过已成旧梦,按理来说,应该挥手告别。可是旧梦里有“自我”的碎片,而电影恰巧是人类梦的载体,每一次观影,都可以视为一次寻回“自我”的历程。用电影来“重温旧梦”,只为了拾起那些遗落的碎片。拾起,拼凑,梦的形状就在这些碎片里。
总策划:戎明昌
策划:王卫国
统筹:靳格
执行:刘芳 刘益帆
撰文:刘益帆 任婷 蹇玥 林文琪 刘芳
设计:李毅然 崔智超
校对:丰卫平 刘蔡林
1
爆款之作
2021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达472.58亿(据国家电影局数据),相比于疫情发生前2019全年总票房641.49亿,中国市场离完全复苏还有点距离,但相比于2020年全年总票房203.14亿,今年进步还是非常显著。这个成绩其中受益于几部能独当一面的大片。回顾这一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档总票房突破了70亿,《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顺利进入了中国总票房前十名。国庆档上映的《长津湖》总票房更是超越了《战狼2》,荣登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全球年度票房第二。一年有三部电影刷新中国乃至世界票房的排行榜,成绩相当可观。中国电影市场仅凭自身创造的票房,达到了自产自足。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被不断提高,进口电影票房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后疫情时代,国人的观影习惯发生了转变。
No.1
《长津湖》
累计票房 57.72亿
首周票房:15.28亿
《长津湖》的影史票房第一,是举国齐心协力缔造的奇迹。为了拍好这部史诗巨制,本片集结了当下华语电影圈最豪华的阵容:黄建新担当总监制,郑晓龙执笔编剧,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共同监制及导演,彼此互通有无、合作无间,呈现出当今华语电影最高规格的战争场面。除了战争上的视觉冲击,人物和故事的情感冲击,同样是本片的亮点。在宏大叙事中,不忘兼顾个体,正如导演陈凯歌所说:“一部战争电影,说到底是关于人。”一部好的战争电影,能给予每一个为国捐躯者立体的面孔,让他们在银幕中被观众记住,这是对英雄们最好的纪念。
No.2
《你好,李焕英》
累计票房 54.14亿
首周票房 10.5亿
当之无愧的开年第一爆款,在电影市场遇冷的大环境下,《你好,李焕英》这部春节档“黑马”总共收获了54.14亿票房,目前排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三。这个故事关于母亲,一次意外的穿越,让女儿弥补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你好,李焕英》迎合了当下的“女性力量”热点,虽有不足,但情真意切。贾玲既是主演,也是首次担任导演,“李焕英”正是贾玲妈妈的名字,使故事蒙上了一层“真实”色彩。贾玲的私人性,为作品注入了真诚朴素的情感力量,让每一个入场观众欢笑中夹杂着泪水,达到了情感的共振。
No.3
《唐人街探案3》
累计票房 45.24亿
首周票房 25.8亿
“唐探宇宙”经过前2部的积淀以及小荧屏衍生剧集的开发,在第三部终于露出端倪,黑白阵营浮出水面,陈思诚的侦探地图也开始了辟疆拓土。可惜相比前2部密室杀人案件要么潜意识遥控杀人,要么摆出五行八卦阵,与道家哲理环环呼应;第3部的密室凶杀案并不出彩,甚至还被套上了一个狗血家庭伦理大戏。致敬、情怀、喜剧、推理……导演想要的东西太多,不幸沦为浅尝辄止。作为一部悬疑推理片,还是要服气陈思诚的“鬼才”,在本格推理题材的特效技术与故事挖掘上的各种尝试,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一把破案解密的快感,算是证明了中国电影悬疑题材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No.4
《我和我的父辈》
累计票房 14.77亿
首周票房 5.89亿
从“祖国”,到“家乡”,如今到“父辈”,每年一部的“我和我的”系列已经是这几年国庆的标配。《我和我的父辈》延续了前两部一贯的拍摄传统:拼盘式的结构,集结了各大优秀中国电影人,都是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勾勒出时代的轮廓。《我和我的父辈》的4个篇章,具体到一个家庭的世代传承,将不同时代的关系,类比成父子的关系,既强化了时代之间如同至亲般的关联,也强调了一种因果:没有他们,哪来我们。“我和我的”系列只是开始,我们期待更多记录时代的影像,每个时代的一颦一笑,都应该被我们的后代在银幕上看见。
No.5
《怒火·重案》
累计票房 13.29亿
首周票房 2.43亿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绝对是一部典型的陈木胜式港产片。陈木胜作为香港最拔尖的动作导演,只有他有能力让息影多年的谢霆锋和甄子丹,联袂主演这部佳作。其实从2008年《黑暗骑士》上映以来,香港导演没有停止过对这部电影的致敬,《怒火·重案》是其中较成功的一部。谢霆锋的癫狂式表演,为香港电影史创造了一位可以匹敌Joker的反派。从《拆弹专家2》到《怒火·重案》,正派与反派的双雄对决,更像是两种理念的斗争。角色日渐理念化,也许是未来香港电影发展的趋势。本片是陈木胜创作生涯的完结,也是他留给香港电影最后一份叮嘱。
2
品质之作
2021年的华语院线电影优缺点突出,有进步,但仍需要突破。
今年的华语电影在票房上有所回升,可惜在影响力上,今年的华语电影是34年来首次缺席国际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今年的票房巨作,影响力仅限于内地,传播范围还不够广。与此同时,港台地区影片的减少引进,也影响了今年华语院线片的多样性。
在内地电影占据市场主流的时代,为了抢占好的档期,各大片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场竞争中,必然会有不少电影因为错过好的档期,宣发失利,最终没能获得好票房。电影票房虽然能代表电影的质量,但并不意味着票房平庸的电影就一无是处。2021年的华语院线电影有公认的佳作,也有被观众忽视的遗珠,正等待着有心人发掘。
No.1
空缺
今年的华语电影确实挺多,每周看看影院排期,基本都有一两部知名或不知名的电影上映中。然而,这些电影多半是阅后即忘的状态。在少数给人留下印象的电影中,确实有很多用心的作品,但总体而言,它们在电影语言和主题的创新上,依旧差了点火候。新人导演魏书钧的《野马分鬃》本可以作为年度惊喜之作,可惜它的院线版结局并非作者原初的版本,思考再三,今年的品质榜单还是以“空缺”示人。“空缺”,看似失望,但内在透出对更好作品的期待,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更是对新一年的鞭策。
No.2
《扬名立万》
累计票房 9.19亿
首周票房 1.4亿
这算得上是半部“元电影”,曾经网大出身的刘循子墨用“吊儿郎当”的深情,说出了他对这个行业的又爱又恨。影片前半段,是对娱乐圈丑态的依次展示,露骨且笑料百出。如果光靠这些笑料,《扬名立万》已经能被夸奖“敢说”,但影片的华彩还是落在了有诚意的后半段悬疑进程中。当众人来到凶杀现场,推理的重点却并非找出“谁是凶手”,而是展开“杀人回忆”,找出利欲熏天背后的真实杀人原因。当“真相”浮出水面,电影推翻了之前铺设的表象,幕后的幕后还有更多大的阴谋。所有人都能从当下现实中对号入座,耐人寻味之余,会心者会由衷佩服导演的勇敢,并再一次称赞这部电影“真敢说”。
No.3
《我的姐姐》
累计票房 8.6亿
首周票房 3.49亿
《我的姐姐》无疑戳中了新的社会痛点:性别议题。故事聚焦一个失去双亲的姐姐要不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弟弟的核心矛盾展开。在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下,姐姐这个身份显得尤为敏感,她不只是自己,更是被原生家庭绑架的女性代表,《我的姐姐》展现了家庭中的两代女性犹如套娃的悲剧命运,反思了困境背后的原因,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通道,却未能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结局,围绕“姐姐的选择”形成对作品两极分化的评价,热度与争议如影随形,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更深层次的反思,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在影视作品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为最终令人焦虑的不是影视作品,而是现实。
No.4
《第十一回》
累计票房 7397.3万
首周票房 3407.5万
“四郎”悄悄做起了导演,而且做得还不错。继2014年的《一个勺子》之后,陈建斌推出了他导演的第二部作品《第十一回》,选在清明档期上映,遭遇强劲对手《我的姐姐》,票房不尽如人意,但仍不影响其成为一部小范围出圈的佳作。陈建斌是表达欲非常旺盛且热衷创新的导演,《第十一回》采用章回体结构,形式新颖,故事背景设定在话剧团,因此电影叙事风格颇具“话剧感”。电影剧本擅长黑色幽默和讽刺,将“人生如戏”的荒诞与和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影迷向很强的作品,多处对经典电影的致敬,值得影迷们一刷再刷反复玩味。
No.5
《兰心大剧院》
累计票房 2170.8万
首周票房 1442.7万
这是一部来之不易的院线片,观众想在大银幕看到娄烨作品,多少有运气的成分。《兰心大剧院》是娄烨继《紫蝴蝶》之后,又一次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年间。再一次重拾谍战题材,娄烨在电影叙事上做了很多反类型的处理,“戏中戏”的结构,模糊了虚实的界限,戏里戏外的互文性,大大扩宽了电影可解读的空间。尽管这种叙事方式在电影史上不算新鲜,但在华语电影的语境下,这依然是一种鲜少人愿意尝试的操作。与大多数在舒适圈中自我重复和安心拍片的导演不同,娄烨始终在勇敢地突破一些边界。哪怕《兰心大剧院》在娄烨的电影序列中并不是最好的,但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实则需要被更多人仿效。
本文票房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12月31日16:00
编辑:刘芳 焦莉安
编辑助理:梅凌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