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2020年6月的夏天,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一则留言,火爆全网。他写道:“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但却因疫情冲击百业艰难,迫于生计的他决定返乡。而回忆17年的东莞生活,他说图书馆是最好的地方,余生不忘东莞图书馆,愿东莞图书馆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的故事刷屏后,人们也在思考,公共图书馆之于外来务工者,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功能和价值?而对于深圳这座实际管理人口超两千万的特大城市,时常被调侃为“文化沙漠”的新兴移民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似乎显得尤为重要。
在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牛山路与泉鸣路的交汇处,光明区图书馆便坐落于此,建筑物开阔的弧形大门,犹如翻开的书页一角。在这里,一场关于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运营的试验正在进行中,以期跨域知识阶层,缩小数字鸿沟,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加贴近市民,惠及普罗大众。
数字化实践,让人们不再“望书兴叹”
和往常一样,光明区图书馆馆员麦詠诗在早上八点半来到工作岗位——读者服务台,她要赶在九点正式开馆前,确保所在楼层阅览区的检索设备、自助借还机器、读者办证机等设备的正常运行,还要给报刊阅览区的过报下架整理,给当天新的报纸进行登记、整理及上架。
在整理完报纸后,麦詠诗就开始楼层巡馆工作,防疫期间读者是否佩戴好口罩,在阅览区打电话影响到他人等行为,做好文明指引等。同时还要整理读者还回的书籍,以及馆内乱架、错架的书籍。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麦詠诗一干便是近10年。她回忆说,过去在图书馆的工作,都是人工拿本子登记读者身份证信息、借书日期,还书时还得翻阅本子查找记录。读者找书只能馆内看到喜欢的就现场阅读或者进行借阅的流程,无法知道馆里有什么书,或者想要的某本书,其他图书馆有没有。
而近年来,伴随着光明区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她感受到了一些新变化。读写板的快速感应、机器快捷办证、扫码枪等,都为管理员和读者节省了大量时间,流程上也更加便捷。而数字化的互联互通,书籍可通过线上查询到全市图书馆的书籍状态,避免读者到馆却发现没有所需图书,再去下一个图书馆寻找的漫长过程。
麦詠诗举例介绍说,以前手工登记,读者借5、6本书,加上排队、登记,每个人大概需要5分钟。而如今每个楼层都设有自助借还书机。“借还书几乎没怎么出现排队的现象,因为就算借阅10本书也就是20~30秒的事情”。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像麦詠诗这样的管理员们从繁重的图书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图书馆还全面引入了智能点检机器人以及智能书架系统。智能点检机器人可以帮助管理员提高图书盘点效率,只需占用下班后的一点时间,一个月即可完成百万图书的点检工作。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书架系统,可对图书进行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定位。通过图书馆里的每本书上一枚小小的RFID芯片,能够与智慧书架的感应板相互感应,书籍信息不仅能自动出现在智慧书架前端的显示屏上,还能实时上传数据到后台系统中,管理员不需要再重复进行图书架位调整。
对于读者来说,馆内阅读完毕后,不需要纠结图书该放回哪个书架,图书放到智能书架任意位置,都能把信息反馈到智能中心,实时信息采集让系统可以即时更新书本当前架位。
如此一来,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大家都不再“望书兴叹”。光明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图书馆24小时还书和分拣,解决了闭馆后无法还书的问题,分拣是从无到有,之前是人工分拣,采用自动化分拣设备后,效率应该可以说是质的飞跃,提高了数倍,且分拣更加精准。
传统图书馆的蝶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关于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存储人类智慧结晶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而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图书馆+数字化”也正带来传统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蝶变。
而光明区图书馆的数字化实践与探索,离不开安放在图书馆六楼,由华为打造的数据中心机房。图书馆内智慧应用的互联互通、资源采购、图书分拣、读者自助借阅和办证等,人来人往,书借书还,都通过这里的数据中心实现。
许德寿是对数据中心机房再熟悉不过的人,他是光明区图书馆的第一批员工,自2012年7月毕业后便进入图书馆工作,一直从事图书馆信息技术工作。而在他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随着商业社会的愈发繁荣,互联网的兴起,图书馆已不再固守传统借阅方式,数字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读者方式也在悄然变化。
“图书馆的智慧化应用离不开数据中心的支持。” 许德寿说:“依托于‘智慧大脑’提供的海量数据,图书馆可以进一步挖掘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为不同读者定制不同的书籍清单。例如不同的成长阶段,适合阅读的书籍;不同的阅读偏好,喜欢的书籍;不同的学习需求,适宜的书籍。”
他表示,依托图书馆的“智慧大脑”,图书馆就可以从为读者提供借书的被动服务,变成为读者提供针对性荐书的主动服务,引导读者阅读更多好书。
此外疫情也在催化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借助数字技术,图书馆的服务和温度得以突破疫情的阻隔,将温暖送达每一位读者的心间。
在疫情期间,光明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罗镇桓通过“光明数字文化阅读平台”小程序组织了线上读书会活动,上架图书馆的荐读书籍,让图书馆的读者在疫情防控期间也能线上阅读、交流和分享。他说,数字化的手段可以突破疫情阻隔,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后台的大数据还能进一步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让图书馆的服务更有温度。
建设包容性图书馆,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农民工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的故事,映射出公共图书馆之于普通人,之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意义,也引发人们对公共图书馆功能和价值的思考。而上一次人们广泛关注公共图书馆的议题,还是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清拒绝读者请求,让乞丐和拾荒者进馆。他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馆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图书馆专业学者范并思表示,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些这样的公共空间,没有门槛,一般不收费,不需要资格审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放心地进入,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资源和支持。他认为这样的公共空间,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是促进社会包容的“城市灯塔” 。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显然,一座包容民工、乞丐和流浪者的公共图书馆,是才是公共图书馆应有的公共和公益属性,也是丈量城市温度的标尺。
而在光明区图书馆的二楼,正打造一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亮一盏灯、留一处落脚点。
再度回望历史,近代公共图书馆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其初衷正是服务产业工人,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获取知识。而深圳是我国外来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服务于每一位城市建设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供给端,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如何提升公共图书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光明区图书馆已经探索先行,以数字化建设率先破题。以24小时书香亭为例,光明区图书馆在全区布局了71个24小时书香亭,为市民提供自助、互联、24小时开放的借书、还书、申办读者证、预约取书等免费服务的文化设施,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加贴近市民。
而24小时书香亭数据中心和监控中心正是设在光明区图书馆,运营团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供全天候服务,响应和处理各项业务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够精准掌握各个片区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同时对各个书香亭的闲置书籍进行高效调度。”光明区图书馆24小时书香亭负责人陈家威介绍说。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公共文化服务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滞后。提出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云端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包括智慧服务、智慧分析、智慧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在内的智慧化运营,优化数据反馈模式。
而深圳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光明区图书馆的数字化探索正走出一条“先行示范之路”。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编辑:向丽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