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传统村落探访⑫ 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人文鼎盛跨越600多年

南方+ 记者

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74年)的连平县忠信镇司前古寨至今已600多年,其围龙屋建筑风格极具特色,屋内有房间约1000间,可同时居住1700多人。

鸟瞰司前村上新屋。  受访者供图

鸟瞰司前村上新屋。  受访者供图

司前村还有其他有价值的古建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司前村不可移动文物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四成。2019年,司前村被确定为“中国传统古村落”。

司前村中的司前古寨,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多为泥砖、黑瓦、杉木结构,走廊、过道全部用鹅卵石铺成,整个古围龙屋只有上大门和下大门两个出入口,两个大门均为红色孔门,孔高2.8米,门宽1.8米,门墙厚度1.3米。大门上端左右设有两个圆孔“龙眼”。

司前村上新屋巷道和两侧住宅。  受访者供图

司前村上新屋巷道和两侧住宅。  受访者供图

大门两侧有两间更房(供看更人休息的场所)。紧挨更房的民宅比更房低少许。进大门迈过三条石槛,呈现在脚底的是鹅卵石铺砌成的大余坪(走乡串户的修补匠、木匠、货郎活动场所)。走过大余坪便来到二门,二门为方形双叶木门,门框左右下部各镶立大理石门墩。二门两旁各有一间众厅(各房族人用来聚会和保管公共财物的场所)。跨过二门齐门墩高的大理石槛,进入用鹅卵石铺就的椭圆形余坪,蹬上一层石级跨过露天孔门,可见四方形鹅卵石坪,越过石坪,便进入宗祠。宗祠分为四进,自东往西,一进为下厅、二进为中厅、三进为上厅、四进为后厅,一进比一进高。

宗祠各厅房屋,或是伙房,供族人操办红白喜事、聚餐;或是行礼房,供拜祭祖宗;或是寿屋,供村中老人存放寿木;或是暗屋,供暂时停放已故先人遗体。宗祠上厅、中厅天花板上悬挂花灯梁各5根,供吊花灯、办喜事赏红。宗祠可同时摆80席八仙桌,能容纳600多人共同用餐。

鸟瞰司前村下新屋。  受访者供图

鸟瞰司前村下新屋。  受访者供图

宗祠后面是住宅,住宅沿祠堂左、右、后三侧兴建,依次升高。各栋住宅均横向而建,纵向设巷道连接横向住宅。巷旁各住户布局统一,前方是澡井,后方是卧房。房屋多为两层,楼上楼下由轻便木梯或竹梯连接。

巷道由鹅卵石砌成龟背形,宽窄协调的大小巷道互相连通,形成错综复杂的路网。漫步幽静小巷,追思往昔繁华,你不得不钦佩先人的智慧和古老的文明。

历经沧桑,司前寨古建筑虽显破败,但大部分保存完好。近些年,寨内的三个宗祠修旧如旧,她肃穆地支配着村民生活习俗。

2017年忠信花灯文化节盛况。  蒋才虎  摄

2017年忠信花灯文化节盛况。  蒋才虎  摄

赏花灯最能体现司前村民与宗祠割舍不断的亲缘维系和敬祖睦宗的淳朴情感。

司前村是忠信吊灯习俗传承基地,每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八,各式各样的花灯和吊灯习俗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据记载,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已存在忠信花灯和吊灯习俗。忠信花灯是传统元宵花灯习俗中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民间文化于一体,风格迥异于外地花灯,闻名遐迩,是连平独有的艺术瑰宝。

按照忠信传统风俗,每年正月初九,当地人家里当年生了男孩就应该在祠堂里挂起花灯庆祝,以告知祖先和乡亲。忠信吊灯仪式有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吊灯)、赏灯、化灯、暖灯等程序,其间还有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随着风俗的演变,忠信花灯内涵外延,象征百业兴旺、丰衣足食。

近年来,忠信花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忠信吊灯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平被评为“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

从1999年举办首届忠信花灯文化节至今,连平已成功举办十多届花灯文化节。20多年来,忠信花灯文化节的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忠信花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2017年忠信花灯文化节情景。  蒋才虎  摄

2017年忠信花灯文化节情景。  蒋才虎  摄

司前村宗祠墙壁石碑上镌刻有“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这是传承了几百年的司前村吴氏家训家规。它传扬了中华文化道德精髓,凝聚了客家人文精神灵魂,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前村因此成为河源市家训文化传扬示范基地。

忠信花灯文化源远流长,图为当地长者按传统主持古老吊灯仪式。  谢鑫 摄

忠信花灯文化源远流长,图为当地长者按传统主持古老吊灯仪式。  谢鑫 摄

吴氏族人每年都在宗祠举行家训、家规传承活动。近些年,司前村把家训文化引入校园,小学开学举行开笔礼,开展朗诵家训比赛和家训征文活动,将学习传承家训的辅导资料编成小册子,发到各家各户,在全村开展“学家训、明村约、强文化、树新风”、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活动,在全村营造出积极传承家训文化、崇尚道德模范、争做司前好人的浓厚氛围。2015年,司前村庄亚瑞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近些年,司前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在忠信花灯文化节上,当地孩童举行家训文化传承仪式。  谢鑫  摄

在忠信花灯文化节上,当地孩童举行家训文化传承仪式。  谢鑫  摄

延伸阅读

上新屋和下新屋都是扩建住宅

清道光年间,古寨人口增多,吴氏93世孙吴振捕扩建村寨,因扩建房屋建在司前古寨前水沥上游,因而取名“上新屋”。上新屋乃围龙屋,坐西向东,五堂三横二围龙布局,土木砖瓦构筑,硬山顶,横屋悬山顶,灰瓦面,垒瓦为脊,墙体搁檩承重,青砖墙脚,泥砖墙,墙厚达70厘米,表面批抺灰浆,整座围龙屋用鹅卵石铺地。上新屋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连同余坪、池塘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

清光绪年间,古寨人口又增多,吴氏95世孙再次扩建村屋,这次扩建的村屋位于上新屋下方,故名“下新屋”。下新屋仍是围龙屋,坐西向东,三堂三横一围龙布局,土木砖瓦构筑,硬山顶,横屋悬山顶,灰瓦面,垒瓦为脊,墙体搁檩承重,青砖墙脚,泥砖墙,表面批抺灰浆,整座围龙屋用鹅卵石铺地。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连同余坪、池塘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全媒体记者】蒋才虎

【通讯员】刘梦莎 袁艺

编辑 梁甘堂
校对 谢日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