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明确指出了社会治理主体是多元化的,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
社联君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
社区规划案例
横南村中草药研学园成长记
狮山镇横岗社区参与式社区规划改造全记录
案例背景
为落实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提出的“抓好‘四小园’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小生态板块”的部署,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在横岗社区内开展农村“四小园”改造建设专项行动。在横岗社区党委的指导下,横岗社区副书记杨德文带领各经济社村长、村民代表以及社区居民规划师、社区工作人员成立横岗社区“四小园”规划改造专项行动小组。
一、你我参与
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行动组前期按照上级政策文件标记符合要求的社区公共空间,然后下村落户了解各个已标记的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附近建筑以及村民对该公共空间的意见。
横岗社区党委副书记杨德文带领行动组成团下村走访社区闲置地情况
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以及社情民意的了解,从社区内百余个公共空间中,根据村民意愿和需求、各经济社实际情况以及社区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等指标,经过仔细分析和考虑,初期筛选出准备改造为横岗社区“四小园”的14个公共用地,并进行规范性改造——用统一竹栏圈出公共用地,以准备下一步改造行动的落实。其中,横南村的一块公共空间限制地,因为地处在社区乡村振兴环境改造一条街“和悦长街”的范围内,而且地处社区居民生活居住地中心,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明显特征。因此,社区党委和社区居民(横南村村民)尤其关注。
那究竟这块这么引人关注的公共闲置地可以如何“大变身”,满足社区多方的期待呢?但在改造前,行动小组已经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原来,这块公共闲置地的“公共”属性在社区的管理缺失中逐渐被模糊淡化。横岗社区是一个村改居社区,很多村民仍然保留着“种上一棵树就代表这块地是我的”的小农观念。过往社区党委或村民小组对这些社区公共地块、社区闲置角落缺乏足够的管理,村民“你占我霸”的现象十分普遍。当公共用地在管理缺失中逐渐失去了公共属性,那么就代表着这些公共用地变得“利益化”。因此项目团队在这些小园改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如个别村民的反对、村民与村民就地块属性的争议等等。一旦行动组强行改造这块公共用地,硬性地将这块公共用地变回真正的公共用地,势必会引起种种矛盾。因此,这就考验着行动组如何对这块闲置地“软改造”。
改造前的社区闲置地状况
二、奇思碰撞
参与式社区规划下的公共空间改造注重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调研和收集社区内不同群体的需求。
一是行动组需要花时间去调研、考究这些地块的从“公用”演变成“私人”在回归到“公用”的时间线 。原来,这块闲置地的被村民“种树霸地”的情况已经有好几年,一开始社区娟姐(化名)因为春节过后,家中年桔仍未枯萎白白丢了可惜,所以就在这块闲置地种上了这棵桔树。但娟姐的这种行为却引来了周边其他居民的误会——娟姐是不是想用种上自己树的方式来霸占这块地。再加上农村小农思想“执输行头惨过败家”的影响,周边居民就也“自动自觉”地将自己家里的树拿出来种。“你种我也种”的这种行为下,这块闲置地逐渐变成了部分社区居民的“小花园”。行动组在收集事件的时间线的过程中,也遇到周边居民质疑“为什么要调查谁种的树”,行动组都会十分有耐性地解释事情的由来与经过和避免当面指责或批评种树居民的种树行为,并保证他们对改造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行动组会用共情式征询的方式向他们解释“这块闲置地已经闲置多年,现在政府有政策下来,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大家前期种的树,也花了很多心思,也是附近社区居民的劳动成果。所以我们的改造方向是不移动这些树,并且将这些树融入改造方案中,让其他社区居民可以看到政府和社区居民一起合力改造这块公共用地的成果。”“如果要改造,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希望你也可以一起加入进来。”事实上,这种共情的解释和征询后,种树社区居民心里面都十分清楚和明白这块公共用地的原本属性,只要行动组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并适时给予一个“台阶”,这些种树居民同样也不会直面反对和阻止改造,并对种树行为收敛起来。这个过程,不要隐瞒行动、避免指责他们种树行为,并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关键。
行动组人员和社区居民规划师与周边社区居民沟通
二是要收集其他社区居民的改造需求。2021年9月5日,在横岗社区党委指导下,“四小园”规划改造 专项行动小组动员村民参与“空间改造我有“计”——横岗社区规划改造议题收集活动,向横南经济社村民介绍横南本村“四小园”选址及其具体情况。
行动组人员和社区居民规划师横南经济社村民介绍横南本村“四小园”选址及其具体情况。
社区规划师邀请参与活动的村民积极发表自己对两处地方的改造想法,例如结合现实条件这些地方可以改造成为哪一种四小园,这些四小园有什么构成,有什么功能,对村民有什么影响等等。 参与活动的村民在社区规划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一起来参与讨论如何更好地改造横南经济社的四小园,社区规划师积极收集并记录建议,用作之后四小园建设的参考所用。
有些村民表示:闲置地可以建设成欣赏型的小花园,推荐种植桂花、玫瑰花、鸡冠花;而有的村民则表示花园可以种植一些蔬菜,因为其具有观赏性之余可用性强,能为村民食用,并且生存力强、容易打理。
行动组人员利用社区资源地图向社区居民介绍横南本村“四小园”选址及其具体情况。
三是关键人物,关键作用。芬姐,横岗社区横南村人,是个社区居民规划师,以往都是通过辅助社区活动的形式来参与社区共治,在本周期项目里,她成为了一名社区居民规划师,通过培训,她掌握了组织、协作的能力。她在走访横南村时,作为一名本村妇女,她对横南村的公共空间问题有较为深刻的日常体会和敏感的触角,她从作为一名社区妇女的角度发掘到了妇女群体和亲子家庭群体对四小园改造的需求——位于横南村下三巷的一块闲置地,她认为改造的方向应该更加贴近村民的生活需求。她发现村民们,尤其是30-50岁这个群体的妇女很喜欢种民间中草药,例如艾叶、金银花、车前草,这些民间草药在社区内十分常见,村民也经常自种自食。她走访了多名名村民和附近邻居之后,也确定了这个需求的假设,因此她向项目团队提出了其中的一个改造方向——将这块社区闲置地改造成为横南村中草药研学园,组织感兴趣的村民一起种植村内常见的中草药,种成后,可以组织村内的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中草药,还可以派发给有需要的村民。
芬姐的改造方向和意见让行动组十分认同。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最终需要回归到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服务社区居民。芬姐的改造意见,从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细节出发,能满足到社区不同群体的需要。因此,芬姐的改造一讲一出,行动组、村民干部都觉得十分可行。
但具体要如何打造成为一个草药园呢?需要种哪些中草药呢?什么人去参与呢?还有种种问题需要解决。
三、不断糅合
2021年11月13日,在横岗社区党委的指导下,横岗社区组织社区居民规划师、村民代表、志愿者骨干等多元主体开展你我参与,共同缔造——横岗社区小园参与式设计规划工作坊活动。关于这些公共空间,参与者思考和讨论了一下,不同的群体代表希望改造他们可以添加什么元素进去,比如绿植、园林摆件、装饰等等。经过动员,参与者开始了关于四小园改造的积极讨论,并在画纸上开始绘制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四小园。
活动进行到分享交流环节,现场由各组参与者派出代表综合本组的所有意见并代表发言。现场分成了两组:
观赏型
其中一组参与者是针对观赏型的四小园改造进行设计,因此将种植后的中草药插上一些太阳能蝴蝶、蜜蜂等摆件,并在花园外围标注了风车作为装饰,增强四小园的观赏性。
实用型
而另一组参与者则是针对便民型的四小园进行设计,因此绘制图中会设置一系列凉亭、休息区等等方便人民在小园中歇息的功能设施。
参与式社区规划改造工作坊现场
链接资源,科学种植。中草药有很多种,但种植需要考虑到地质、阳光,水土等等的问题。社区居民的意见和选择十分重要,但我们需要科学地种植。因此,行动组邀请北京同仁堂的中草药医师翁医师实地考察,并提供科学的建议。
行动组人员和北京同仁堂医师实地考察闲置地现场
同时,行动组邀请了北京同仁堂的翁洁芳药师为横岗社区规划师及村民志愿者组成的社区规划团队进行中草药专业知识的补给。
北京同仁堂的翁洁芳药师为横岗社区规划师及村民志愿者组成的社区规划团队进行中草药专业知识
最终,经过村民干部、社区居民、专业人士的建议,行动组选定了“薄荷、金银花、藿香、紫苏”这些都是深受社区居民喜爱又十分适合当时气候并且极易生长的民间中草药。
四、共同缔造
在横岗党委、社区居民规划师团队的牵头推动下,整合街道、社区两委、社区居民、专业组织和外部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社区规划师团队带领村民志愿者前往小园共同开展清理垃圾、除草、松土等初步改造工作。经过大家的积极行动,小园已经初步完成清理和松土,处于适宜种植的状态。接着,社区居民规划师团队安排部分村民志愿者前往社区内的渠道施工地点搬运泥土,运送至目标改造小园用于种植中草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志愿和社区居民规划师搬运泥土到四小院改造现场
志愿者们也没有闲着,把准备种植园内的树苗整理好,分类排列,根据之前设定的规划蓝图梳理好小园内每一块区域种植的中草药种类,在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热心居民的指导下,确定每种植物的每棵之间的种植间隔,覆盖泥土深浅等等。待泥土运送到场,大家马不停蹄展开运送、铺土、挖坑、种植、埋土、浇水等多项工作。
四小院改造现场
经过大家的积极行动,本来还处于一片空地的小园被规划得整整齐齐,整体分为薄荷、金银花、紫苏等多个区域,并用的红砖铺砌出两条小路,方便人们进园观赏、学习。最后,在社区居民规划师的建议下,行动组在园内插上太阳能蝴蝶灯,让这个四小园在白天的时候是中草药研学园,夜晚的时候变成灯饰小公园,给周边的社区居民观赏。
改造后的横南村中草药研学园
建成后续
四小园建完成后,社区居民规划师动员村民自发成立维护小组,共同商议四小园维护公约,定期开展浇灌、修剪、除草、堆肥等活动。
周边社区居民为中草药淋水
另外,为让其他社区居民都能享受改造后的成果,行动租邀请中草药老师为村民讲解园内所种的中草药知识,让社区居民在参与中,通过认识中草药来感知社区,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北京同仁堂中草药医师为社区亲子家庭讲解中草药知识
空间的本质是人的关系。不仅仅是空间附近居住的社区居民,还有社区长者、青少年、妇女等等群体,站在社区居民整体的角度,关注他们共同所关注的话题,通过满足他们的价值活动来实现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链接,使社区居民对这些空间产生感情,从而对社区产生感情,这才是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改造的真正本质。
行动组通过一个你我参与,奇思碰撞、不断糅合、共同缔造的“软改造”过程让这块公共闲置地不但恢复其“公共”的属性,重新焕发活力,更成为能成为提升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营造和谐的村民关系的重要平台。
本文作者 | 周洁薇,佛山市南海区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社工,6年一线社区社会工作经验
编辑 | 南海社联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