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朱荣远:松山湖是一群人、一个集体的智慧结晶

南方+ 记者

人物介绍:

朱荣远,1962年生于重庆,中国知名规划设计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业内尊称“大师”。主要参与和主持的项目包括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年获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2005年获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无

作为最早参与规划设计工作的“大师”,朱荣远是松山湖主规划设计负责人,也是最早一批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规划师,从20年前的松山湖城市规划设计开始,便一直参与、推进、见证着松山湖的日新月异。

无

“没想到转眼就20年了。”日前,东莞松山湖举行建园20周年“改革、创新、再出发”大会,作为松山湖的主规划设计负责人,朱荣远获评为“松山湖20年突出贡献人物”。对于这份荣誉,朱荣远直言“不敢独领”。“因为松山湖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我只是一个代表,只是其中一个角度。”

从松木山水库到松山湖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松山湖所在的水域,还有另一个名字:松木山水库。对于这个名字,朱荣远却是非常的熟悉。

“当年的我们,可以说是用脚来丈量松山湖的。”朱荣远介绍,那时水库周围的山上种满荔枝,低洼处有菜地,矮山丘和小路边偶然还能看见养猪场和零星的工厂。彼时,松木山水库只是一些人印象中相对偏远的地理概念,与当时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东莞其他地区对比,存在明显的时差。

无

但很多人都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相对偏远的地方,经历20年时间锻造,会成为东莞乃至大湾区一个举足轻重的“创新高地”。

朱荣远感慨,当年东莞实施松山湖计划,犹如围棋“中盘”落子,在广深城市间无悬念地获得一步先手棋。但只有先手、没有内涵的棋也是不具备战略价值的。因此,彼时的松山湖管委会并没有随流急于参加各种国际规划设计的竞赛,而是以“经营城市、经营产业、经营智力、经营文化”的经营策略,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组织了三十多名那时候的优秀建筑师来松山湖,进行集群式的“新城”空间营造设计。

正是这样的前提,让松山湖早期约80万平方米的建筑,成为代表那时候21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城市和建筑设计水准的典型实例之一。而当初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今天几乎都已成为行业翘楚。无论是管委会办公楼还是松山湖图书馆,伴随着松山湖的成长,当初规划设计师们留下的建筑作品也愈发窥见当时思路、思维的创新。“回想起来,那样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非常难能可贵。创新思维和机制伴随着松山湖的发展,或许已成为一种文化习惯。”朱荣远说。

无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这个20年前提出的发展理念,为今天的松山湖科学城铺上了浓厚的底色,在城际间的竞争与合作中显示出特别的实力。”朱荣远说,2021年4月份,凭借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松山湖再次刷新了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

20年间,松山湖的影响力不断转化为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2007年,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大朗,后来华为终端总部也落户松山湖,再然后各种大学、实验室纷纷建成……人们对松山湖有了新的认识,松木山水库也由此逐渐被外界所熟知。

松山湖园区和“新城”

20年来松山湖的发展印证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有风景的地方就有创新。

“在我看来,深圳的成功是解放人的思想、尊重人性,松山湖的发展亦然。”朱荣远说,当年一群人对松山湖未来的规划,是在高密度的广、深两大都市之间,以新的生活方式、践行以人为本的承诺,打造一个新城,甚至是示范性新城。

彼时的东莞,在珠三角被认为是成本洼地,土地相对便宜,而处在广深城市之间的天然区位优势更是南北逢源。

无

朱荣远说,规划设计师就是做未来之事,就是要从今天出发,建构未来、建构价值体系,并不断在此过程中思考利用城市空间形成怎样的可能性。“松山湖的规划设计,正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选择,也是东莞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一步先手棋。”

据了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珠三角地区许多城市都做了规划,横向比较而言,珠三角城际间如果利用空间资源参与竞争,可能性和机会都会比较有优势。因此,“当东莞市政府决定在松木山水库附近建设科技工业园区时,我们就建议就是不止于建产业园,同时要做‘城市’,做‘新城’,甚至可以做珠三角的‘示范性新城’”。

“不可否认,当时提出这个定位,确实是有理想色彩在里面的。但搭什么样的舞台,就会吸引什么样的资源。”朱荣远表示,基于珠三角城市之间的竞争及合作局势,夹在广州和深圳之间的东莞,依托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空间,有可能会产生一个“广州-东莞-深圳”的大区域城市发展带,它或许会跨越行政界限,相互影响依存,甚至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未来趋势。

无

因此,当时的规划设计团队在与松山湖碰撞后得出“为人而设计”的理念,这是松山湖新城城市设计的核心价值立场和标准。因为在设计松山湖新城时,管委会和研究院的规划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希望能在“广深”之间规划一个特别的城市空间,一个以湖为中心、水平向外延展的山水新城,一个与大都市垂直向高层、高密度空间不一样的生态环境特色空间,也是一个可以让人们逃离压抑和紧张的大都市、来到这里生活创业的理想新城。

事实证明,20年来松山湖取得的成就,印证了当年新城战略的前瞻和远见。回看东莞现代化城市发展历史,从小到大、从农业大市到制造业名城,再到当下的高新技术机构和企业集聚地,松山湖可以说引领东莞跨越了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观念鸿沟,也消弭了农业到工商、数字信息社会的时差。

以变应变,让人们看到在松山湖不断形成的共识,就像越滚越大的雪球一样,重新定义了人们以往印象中的东莞人文和经济地理形象,由“园”变“城”的松山湖,也因此成为提升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地位的特别加分项。

旗帜鲜明的科技共山水一色

松山湖是东莞城市和产业转型的抓手,其从一开始便阐明“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定位更是贯彻始终。

朱荣远介绍,为保证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的价值导向,松山湖的建设始终坚守保护山水生态安全的格局,实施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也要顺从基本用地格局,控制公共服务的布局体系要顺势而为,并保证规划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标准。

无

“这是松山湖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秩序,以空间结构性控制不变,其它用地功能应变的策略,在二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刚柔相济的作用。”朱荣远介绍,换句话说,就是在建筑设计方面鼓励和倡导丘陵山地建筑设计灵动,而不是批量标准化的大平地空间,其中蕴含着多样化的人文诉求和不变的山水格局。也正是因为20年坚持的绿色发展价值观,才形成了松山湖如今独特的城市形象。

这是松山湖规划管理的空间秩序“不变”原则,以“不变”应对“万变”中不断进步的社会需求,同时也给后期投资者和建筑师奠定了一些基础方向和对未来的可期,并在延续过往成功路线和方针的前提下,不断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优化深化原有规划。

朱荣远表示,以松山湖新城建设为契机,东莞当时的目标之一是调整自身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就是建立未来发展的秩序与方向,即建设有品质的城市、吸纳有质量的产业、招引珠三角有智慧和财富的人们,创造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相结合的新城文化。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管委会和规划设计团队提出了“四个经营”的方针,即经营城市、经营产业、经营智力、经营文化。

“经营城市”就是高标准规划和设计城市、搭建服务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人关注,吸引企业投资,才有“经营产业”的平台。而“经营智力”则是为了让社会精英们的智慧在松山湖聚集,智慧产生社会影响,进而形成文化效应,开始“经营文化”。

无

“积聚智力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涵,而智力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朱荣远说,现在回过头来看经营文化的策略,似乎是理所当然,也是自然而然。因为在文化作用下,持续“经营城市”可以产生更好的互动、循环增值的作用,而“经营文化”又可以更好地推进、完善一个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不可否认,20年前多少带点理想色彩的“新城”定位,在如今的松山湖,已逐渐成为现实。

【记者】刘远忠

编辑 于羽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