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2191阅读时间:4min
《甄嬛传》的“封神”应该让今日的古装剧制作者反思,只有推陈出新,而不是原地踏步、甚至不断倒退,古装剧才有未来。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甄嬛传》为何十年过去仍封神。
▼
(IC photo / 图)
前段时间,《甄嬛传》播出十周年登上微博热搜。
2011年11月,《甄嬛传》先是在地面台播出,2012年初,《甄嬛传》开始在一线卫视上星播出,从而开始了爆款之路。虽然十年过去了,但《甄嬛传》并没有过时,在第三方数据的统计中,《甄嬛传》的有效播放量在2021年仍然稳居网剧有效播放量的前列,也就是说,仍然有很多观众在一遍遍地重温《甄嬛传》。
事实上,《甄嬛传》一开始公布选角和定妆照时,也不乏吐槽的声音,但播出后,它的收视和口碑节节上升,成为当年的爆款,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长盛不衰,甚至“嬛学”(研究《甄嬛传》的网友的自称)专家越来越多……
《甄嬛传》为何十年过去仍封神?它的长红,折射出当下古装剧怎样的困境?
-01-
从定妆被骂到“封神”
《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的同名小说。原本的小说是架空的,但剧集把历史朝代给具体化了,小说男主角玄凌,原本是古代架空小说常见的英俊帅气的皇帝,剧中变成了陈建斌饰演的雍正,陈建斌的“老气”遭到当时不少原著粉的抵制,认为把小说男主角给拍老拍丑了。
《甄嬛传》在2010年9月放出定妆照时,一些女性角色的妆容与角色气质与人设不太相符。比如浣碧最原始的造型是两个羊角样的发髻,过于温婉,反而没能体现出这个角色的“心机”;没脑子、一直被利用的齐妃,最初的发型过于雍容华贵;甄嬛后期有一个金色的旗头造型,本意是要体现出华贵,但效果却有点廉价……好在,剧集拍摄时听取了网友的部分意见,最后剧中演员的妆容都经过了“改良”。
随着《甄嬛传》的播出,种种质疑就不断消散,收视率不断攀升,豆瓣也一边倒好评。好的作品观众自然会“识货”。
具体来说,有几个层面。《甄嬛传》审美在线。服装发饰精致考究,告别古装剧中女性着装“千篇一律”的俗套,符合人物的身份与处境;道具置景符合清朝特色,充分体现出宫廷美学的奢华典雅;聘请礼仪专家对剧组演员进行礼仪培训,礼仪制度尊重历史,让剧情落到历史现场;就连经常被忽略的BGM和配乐,都专门请来刘欢操刀,极好地烘托剧情,为主题画龙点睛……
好的审美,必须为好的剧情服务,《甄嬛传》的剧本也始终在线。《甄嬛传》从小说出来到剧本完成,用了四年半的时间,“慢工出细活”。它剧情逻辑在线、严丝合缝,人物形象丰富立体、饱满生动,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细节上伏脉千里、充满玄机……这些都让《甄嬛传》的剧情引人入胜,并且可以反复琢磨,由此也催生了一批批“甄学”研究者。
还有很关键的,《甄嬛传》主题深刻。它虽然展现了惨烈的宫斗与人心的异化,但并没有流于“厚黑学”,其最终的着力点是对封建皇权的彻底否定。剧集的结尾,新王上任,甄嬛依旧得小心揣度新王的心思,打消他的顾虑。并且,甄嬛为了赢得这个片刻,付出了太多。她是以失去自己为代价的,她的纯真不再、爱人不再、姐妹不再,她位高权重,然而又疲惫不堪。因此,这个结局不是“爽剧”,而是深深的悲哀——甄嬛终于变成了她最讨厌的人。
正如郑晓龙在采访中说到的:“我拍了一部悲剧,一部把美毁灭的悲剧……如果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让皇帝风流潇洒,后宫佳丽美艳安逸;如果把封妃当嫔作为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将宫廷戏全部偶像化,实际上是违背历史、违背人伦,也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准则。”
(IC photo / 图)
-02-
“封神”也因后继者乏力
十年之后,观众还在重温《甄嬛传》,一方面说明这部剧的确好,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甄嬛传》之后的古装剧总体上是乏力的,这也是近年来观众一直在批评的古装剧质量在不断“降级”。
首先就是审美降级了。这一点“知道”上也曾多次撰文讨论,比如演员颜值降级、妆容降级、服化道降级、演技降级……古装剧的制作周期不断压缩,认真打磨作品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虽然每一年还是偶有古装剧佳作,审美“一年不如一年”。
其次是剧本降级了,没有好的剧本做依托,再好的制作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剧本之所以不给力,主要是制作方基本都在玄幻、仙侠、甜宠等门类里打转,不入流的网络小说批量拿出来改编,故事千篇一律、人物单薄片面、情节老套陈旧,一部部像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只不过是包装不同。
再则是主题降级,这个是更隐蔽的,即古装剧的思想层级降级了。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拍摄古装剧时,主创者对于历史的解析和演绎,传达的其实是当代人对于历史的认知和态度。这不是以当代人的要求去苛求古装人,而是观众必须对那个时代语境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称得上是“以史为鉴”。像《甄嬛传》虽然拍的是“宫斗”,但它的本质是封建皇权对女性、对人性的戕害,它的底色是“反封建皇权”。这代表的就是当代人对历史的态度。
然而,当下很多古装剧已经失去了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这就是戴锦华教授所担忧的:年轻一代在历史知识越来越丰富的同时,还伴随着一种她从未有过、也从未曾向往过的历史体认——对传统中国文化中权力逻辑的体认,对当权者的体认——这种体认不仅是知识性的,而且是身体和情感的体认。
就比如在《清平乐》中,这是一部制作上很高级的电视剧,但它的内核却是表达皇帝的“当家难”,体谅皇帝的“当家难”,从而形成对封建帝王的认可与怜悯。这是非常滑稽的历史认知,也是值得警惕的。而其他一些古装甜宠剧里,封建皇帝成了“霸道总裁”的化身;宫斗剧被拍成了打怪升级的“爽剧”,加剧对权力的崇拜,传播厚黑学,宣扬一种“以恶制恶”的态度……
由此可见,《甄嬛传》的“封神”应该让今日的古装剧制作者深深反思。只有推陈出新,而不是原地踏步、甚至不断倒退,古装剧才有未来。
▼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