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东莞家心教育论坛反响热烈,这些老师家长有话说(附视频)

教育莞家
+订阅

特别策划|东莞家心教育论坛反响热烈,这些老师家长有话说

由东莞市教育局联合东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共同开展的“赋能生命·快乐生活”——高品质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名家论坛,首季于2021年12月31日圆满收官。

该系列特邀中国教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优质专家,结集学校、家庭多方资源与力量,通过4场家庭教育名家论坛、2场全市中小学生同上一节心理课,开启“4+2”家心教育双轨模式。数据显示,首季总点击量突破780万,传播范围覆盖全国十余个省市,成为东莞家心教育的品牌项目。

家庭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家长们进入“依法带娃”时代。在这一重要节点,南方+回访了参与东莞家心论坛首季的多位老师和家长,听听他们对家心论坛的感受,以及对家庭教育的见解。

关键词:家心论坛

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结合教育生态中的热点、难点和痛点,东莞家心论坛始终致力于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的认知、系统的引导,提高教育头部信息精准到达的效能,为家庭教育的科学实施提供良好借鉴。

东莞市东城实验小学副校长杨颖婷

东莞市东城实验小学副校长杨颖婷

对此,东莞市东城实验小学副校长杨颖婷认为,系列论坛内容思想内涵深刻,实证案例丰富,与会专家们不仅讨论了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面临的各种矛盾,也对新形势下家长如何理解及应对各项教育举措的出台实施给出了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为贯彻教育新发展理念、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在东莞市中堂中学初三级优秀家长范清丽看来,做家长是需要学习的,家庭教育论坛可以为家长“充电”。“身边很多家长都反映收获很大,很多演讲、交流的主题,刷新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对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东莞家心论坛搭建了一个专家学者和学校、一线教育工作者、家长互相分享交流的平台,并且能够沉淀有效资源给到家长。同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连接,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桥梁,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也让学校更多地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让学校、家长、孩子产生心与心的连接。”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校长助理、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副校长刘翥远表示,这样一个高层次、专业化、系列化的家心论坛,对于东莞未来家庭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也建议,接下来家心论坛可以进一步下沉到一线的实景教育情境当中,深入校园和家庭。

关键词:“双减”

家长应明确什么能减,什么不能减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庭教育的话题持续升温。对于如何应对“双减”,有些家长倍感纠结,有些家长手忙脚乱。对此,刘翥远在第六期论坛中提到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家长应明确什么能减,什么不能减。”

具体来说,家长要减焦虑、减负担,但同时,教育的理念不减,父母的担当不减,关爱陪伴不减,习惯的培养不减,家校的配合不减。当中尤其提到一点,双减”之后学生的自由时间会明显增多,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刘翥远认为,首先应该从习惯的养成入手,比如预习、阅读、完成作业、查缺补漏、为人处事、运动劳作、参与家庭生活等等一些习惯,习惯的养成会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以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尤为重要。

东莞市中堂中学初三级优秀家长范清丽

东莞市中堂中学初三级优秀家长范清丽

作为家长,范清丽的想法与此不谋而合。她认为,“双减”之下,家长首先应该调整好心态,调整教育思路,要改变原来的“唯分数论”思想,转变成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兴趣爱好等。

杨颖婷在家校融合深化方面也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是要做好家长学校的课程体系框架设计。“家长学校的课程内容不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既要有通识性的课程、又要有依照学生年龄特点阶段性分布实施的分阶课程。”二是学校对家长的教育首先应放在如何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上。她认为,要想把所有家长培养成专业的教育人士是不切实际的,但至少要经过学习把家长们培养成能够尊重和理解专业教育的人士,最终形成合力。“即使形成不了合力,也要让其不成为阻力。”

关键词:“家促法”

要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合格父母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家庭教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事”,而是纳入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

对此,东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润林认为,家庭教育进入依法育儿时代,家长们更要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合格父母。

在他看来,“双减”落地,教育要回归本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分别回归各自本位,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家庭教育本质上是品德教育、生活教育,重在孩子的修身、立德,是促进孩子成“人”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家长们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与孩子共成长,千万别错失了过程中应有的陪伴与引导,等孩子出了‘问题’之后才着急焦虑。”

“家促法”中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心理教师何冬平针对小学和中学两个学龄阶段特点,对具体实践方式给出建议。她认为,小学阶段孩子需要勤奋感的获得,父母可以通过及时肯定促进孩子勤奋感的获得。例如父母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收拾书包、书桌,整理衣物,协助家庭大扫除等,并给予及时肯定。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会更有自信面对挑战,也会更愿意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勤奋感。

中学阶段孩子需要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统一,即一个人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个人追求和被社会认同的统一。父母在孩子同伴面前,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有助于其自我同一性的统一。例如父母不在孩子同伴面前说孩子的糗事、错事,即使孩子在同伴相处时有做得不够恰当地方,父母也需等待与孩子独处时再指出,并提出建议,助力孩子更好地与同伴相处,顺利度过自我同一性统一的关键期。

【策划】王慧

【记者】林群贤

【视频】李玲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