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陷入伤病、全运会遭遇滑铁卢的苏炳添,也曾背上厚厚的心理包袱。在28岁时,他甚至曾偷偷打过退役报告,但最终他还是无法放弃对体育的热爱。
文 /阮白卿
当原本应在2020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被确定推迟一年时,大众的关注点全部集中在了准备在这一年参赛的运动员。对于这个职业生涯黄金期稍纵即逝、年龄或可直接决定成绩的领域而言,一年的递延也许将会影响一生的高度。1989年出生的32岁“老”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抱着这样的担忧踏上赛场,在此前,短跑运动员一般被认为28岁是最合适的退役年龄。
苏炳添最终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跑出了百米9秒83的成绩,这一精彩表现不但突破了他个人最好成绩的记录,也创造了新的亚洲记录,经此一役,“苏神”的称号一夜间响遍全国。人们说,“苏神”第一次带着全体中国人站上了奥运会的百米决赛跑道,这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也是中国人的又一个巅峰。
“和苏神不谋而合”
人类的百米极限到底在哪?
1935年,就有医学界的代表声称:人类肌肉纤维所能承受的运动极限绝对不会超过10米每秒,所以,人类100米跑的最快时间不会低于10秒。
1968年6月,美国选手吉姆·海因斯在美国锦标赛中创造了9.9秒的世界纪录。所有人发现,原来那扇叫做“极限”的门一直是虚掩着的。”有时候,所谓的“极限”反而会在无形中给自己画一条线。但当有人打破了这个结论,更大领域就能够被拓展出来,就可以不断突破。
长期陷入伤病,全运会遭遇滑铁卢的苏神,也曾背上厚厚的心理包袱。在28岁时,他甚至曾偷偷打过退役报告,但最终他还是无法放弃对体育的热爱。
下定决心不再给自己的运动生涯设限的他,一心扎进刻苦训练。也终于凭借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和科学指导,执着地跑进了奥运会,跑出了一个运动员的新起点,并还将继续跑下去。
▲不设限的苏炳添,终于跑出自己的“加速度”
优秀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当然不会被市场忽视。2021年8月,苏炳添携手小米,成为小米品牌代言人。小米率先看到了苏炳添的自我突破,一位在常规意义下已经超过职业年龄黄金期的运动员,就凭那一种不服输的执着,不断超越着自己所达到过的成绩。“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苏炳添这样说。
“苏神”与小米的首个默契也来源于此。在历经三代打磨后,小米推出了新的年度高端旗舰产品小米12、小米12pro。这个目前家喻户晓的国产品牌,走过的路一点也不轻松。芯片性能、影像实力、电池续航能力……每一项要得到终端用户的认可,都需要做出大量的突破,不但突破自我,还要突破对手,突破技术瓶颈,才能在电子产品的疯狂厮杀中走出一条消费者的信任之路。
无论任何领域,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引领因素。中国田径的训练模式已经从“苦练狠练”转为“科学训练”,苏炳添正是在科研型教练亨廷顿的指导下改变了过去十几年的跑步模式。哪只脚起跑、用什么节奏、如何分配力量、怎样冲刺,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分析的依据。小米无疑也非常清楚技术的重量,研发始终是其经费投入的重头。
截至2021年上半年,小米在全球范围内的授权专利数已达2.1万件,2021年全年研发投入高达130亿元,并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研发经费1000亿元,这超过了小米过去所有利润的总和。
可以说,小米与苏炳添不谋而合,他们的合作,不仅为苏炳添增加了个人商业价值,也让小米搭上了“苏神”个人魅力的顺风车。当在奔跑路上永不放弃的苏炳添携手小米一起站在大众面前,相信人们也可以感受到极大的鼓舞。“你们敢造,我就必买”,这无疑是对一个优秀的国产品牌最大的支撑。
一个初代“米粉”的职业之路
和苏神不谋而合的还有42岁的赵先生。他是2011年第一款小米手机的首批用户,至今还能找到十年前的11月9日0点刚过,他下单那台黑色小米手机1的订单截图。
回顾自己这十年的经历,既是从青年人到中年人的成长过程,也是职业生涯坎坷激变的过程。在35岁这年,在大企业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赵先生面对着是否续签合同的选择,这一次续签,他将拥有一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般来说,签了这份合同之后,在这个年纪上,大多数大企业员工都不会选择再换工作了。
但是一直重复相似的工作内容,也的确在令赵先生渐渐丧失激情。每一年几乎都在复制前一年的产品,有小的变化,却没有大的突破,甚至要统计的数据报表格式都多年没有过调整。
“收入的确还不错,不过我也在考虑,是不是可以再向上突破一下。”赵先生说。
▲陷入日复一日的工作循环,赵先生选择不给自己设限突破自我/视觉中国
他毅然放弃了续签合同的选择,在大学同学的建议下,跳槽到了一家初创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互联网保险”、“支付通道”等等过去十年都没有听说过的新鲜名词,也被一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们包围,呼吸到了更为不羁的空气。
“不给自己设限,是我在35岁学到的最重要的事。”赵先生表示。
行业风口不会永远存在,40岁这年,赵先生决定从互联网金融离开。“可能是上次的突破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我觉得自己还能再做点不一样的事。”赵先生在谈起第二次职业转折点的时候,更加神采奕奕。
现年42岁的赵先生,在新的行业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尽管在别人来看他一直在“变”,但他非常满意于自己的屡次突破。“中年人怎么样?中年人也可以不断突破限制,无论是年龄的、行业的、经验的。你总能达到更高的高度。”赵先生说。
今年8月,赵先生获赠了小米为初代用户赠送的1999元优惠券,他在朋友圈中发出截图,并感慨道:“十年之后,我们还是朋友”。当得知小米邀请苏炳添做为首位品牌代言人的时候,这位初代“米粉”立刻显得非常兴奋。
“我们每个人都能做苏炳添,不是吗?虽然在不同的行业里。”赵先生说。用户、品牌和代言人之间,在这里得到了互相印证。
“用十年锻造审美”
“我从20岁那年就想要开一家花店,但没想到到了30岁才开成。”30岁的女性花艺师Amy回顾自己这十年的经历,颇为感慨。
做专业的花艺师并非易事,在这一行业中,审美固然有天生的因素,但更多是基于不断的练习,在实践中锻造“美”的概念和感觉。铁丝和花剪是Amy最常用的工具。“有一段时间,满手都是被铁丝勒出的红印,自己也在想,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直接插在瓶子里不也挺好的。但最终还是绕不过对审美的追求。”Amy说。作为一个专业的花艺师,精益求精是基础,久久为功是必须。
年轻的客户对花艺的审美要求也与时俱进。以婚宴捧花为例,十几年前很少看到大量使用鲜花的会场布置,甚至有些新娘捧花都是假的,但现在大多数新人都会希望尽可能用鲜花来营造氛围感,且对色彩和造型都有个性化的想法。“毕竟用户的感受是第一位的,花艺师的审美要从观赏者的体验出发,不断突破自我,打破所谓的行业惯例。”Amy表示。
▲消费者的审美不断变化,花艺师也需要不断突破自我/视觉中国
随着人们的消费多元化,对于商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商品并不再是“能用就行”,人们对于视觉美感有着日渐丰富的评判标准。送给“小清新”朋友的花束,需要有“文艺范”的包装和辅材,低饱和度的大地色和蓝色系是首选。
电子产品的设计美学,则需要在美感和技术上实现双重突破。对于一款手机而言,尺寸、线条、布局、光线、颜色……任何一处的短板都将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要做出一款能够让用户满意的产品,需要的是上千次的调试和修改,任何一个细节的敲定,都意味着品牌又一次推翻了自我,只为了做出更好的自我。
故而当Amy看到最新发布的小米12手机时,立刻觉得“非常不容易,完全击中我的审美。”作为一位以审美为业的花艺师,Amy一眼就看懂了设计背后的语言——简单即高级,纯粹即包容。与此同时,她也立刻能够想到小米为了她“一眼钟情”的视觉体验,所做出的无数次尝试和努力。
“为了对一个目标的极致追求而孜孜不倦这一点上,我想我和小米是一样的。”Amy这样说。而这也恰是小米和苏炳添携手的另一动因。无数次尝试和努力着的小米,在苏炳添为了再前进0.01秒而再次起跑的身影中,得到了惺惺相惜的共鸣。
2021年12月,小米"跑进2022"新年直播首秀上,雷军携手品牌代言人苏炳添参观了小米之家和实验室,在小米科技园上了一堂“苏神的体育课”。在这节特殊的体育课上,雷军亲自带苏炳添参观小米的相机实验室和稳定性实验室,千台手机同时运转的场景不仅震撼了到场的苏炳添,也让我们了解到一部完美的手机背后需要经历多少千锤百炼。
▲小米科技园内苏神特殊的体育课
在对“快,更稳”的追求上,苏炳添与小米不谋而合。不但“更快”,还要“更稳”。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会争分夺秒,走在市场前列;而产品的稳定性则是小米一直不遗余力要攻克的难题。这两项特质,也正是苏炳添在短跑技术上持续关注的问题。
尽管已经在高端机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未来几年的小米仍然会不断向上挑战,突破自我。更大的研发投入和资源倾斜下,小米力争做“创新火车头”的目标呼之欲出。研发的重头仍然是芯片,从2017年发布首款自研芯片“澎湃S1”开始,小米在4年时间里发布了3块芯片,积累了730余件与芯片相关的专利申请,走过了其它国产品牌可能花10年才能实现的芯片市场化之路。而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也在逐渐显现。“小米供应链”正在带动上下游国产供应链企业的成长,并有底气和三星、苹果等企业在高端市场正面对垒。
消费市场在改变,中国消费者也在改变。随着中国在国际上日益响亮的发声,以苏炳添为代表的中国人,正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不服输、不设限”的一面。市场已经逐渐对洋品牌“祛魅”,在食品、服装、电子产品等等领域,国产品牌都在不断为消费者带来自豪感。
从“我们也能做”,到“我们做得不错”,到“我们做得更好”,是不断提升的实力,更是大国工匠的高端创新。小米是引领着这份自豪感的浪潮先锋。和苏炳添的携手,更印证了这一“国货之光”的宏伟战略——“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乘着代言人的顺风车,市场正在用不断上升的份额给小米正向的反馈,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小米的橙色logo,并以率先使用小米新品为乐。可以说,小米已经和“苏神”一起掀起了国产品牌的橙色热浪,这波热浪中,每一个坚持不懈、突破自我的人,无论年龄,无论行业,都是其中的先锋者。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