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衡量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教育既是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名片,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城市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提出,东莞将紧紧围绕“打造品质教育”发展战略,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打造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一、聚焦“新结构”,在夯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上下功夫
东莞始终坚持教育公益属性,下大力气,加大投入,强力补齐教育短板。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东莞将不断优化基础教育结构,加大力度建设公办学校,着力提升学位供给品质,全面推进教育扩容提速,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创新思路优化义务教育结构,不断完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大力扩充优质公办学位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东莞将投入300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210所,增加学位约32万个。为此,东莞将全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将新增公办学位任务分解到园区、镇街并纳入市“硬任务”管理,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保障经费投入,多渠道、多模式创新公办学校投建模式和公办学位供给方式。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不断巩固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5080”达标成果,完善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落实将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属地政府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鼓励政府机关、园区、镇街、村集体、企事业单位等开办公办幼儿园,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探索回收租用政府、集体物业合同到期的民办园办成公办园。
优化公民办义务教育结构
《规划》提出,坚持国家举办义务教育,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暂停审批、新建扩建一批、回收转型一批、购买补贴一批”快速提高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占比,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
二、聚焦“新优质”,在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上下功夫
东莞始终把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一环。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东莞将通过集团化办学、规范民办学校优质发展、名优教师轮岗交流和普通高中“双特色”发展等措施,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开展第二轮集团化办学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集团扩规模、促内涵、提品质,争创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推进“名校+新校”方式组建教育集团,实现新建学校高起点办学,扩一所优一所。鼓励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新教育集团,探索引进市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优质资源组建教育集团。持续打造集团学校特色,擦亮教育集团品牌,培育一批省、市优质特色教育集团。
推动名优教师轮岗交流
《规划》提出,东莞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推动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任职任教,组织省市名师组团式对口薄弱学校开展示范带教。建立名优教师轮岗制度,鼓励跨校兼课、走教、支教、跟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将校长交流轮岗纳入园区、镇街教育工作督导评价范围,发挥优秀校长教师的辐射、影响、带动作用,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促进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
根据《规划》,东莞将继续遴选公办学校优秀后备干部到民办学校担任第一书记,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党组织。建立完善规范发展政策体系,完善民办学校分类监督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监管、绩效问责。推进民办学校品牌化发展,鼓励民办学校深化改革,挖掘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民办学校完善设施设备,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建立民办学校所收费用三方托管制度,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资金安全。
实施普通高中“双特色”行动
《规划》提出,至2025年,东莞将建设一批特色示范项目和特色示范学校。完善“双特色”建设机制,出台建设方案和办学指引,制定评估验收标准,加大自主招生、师资调配、办学条件等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符合“强基计划”的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探索初高中贯通培养路径。建设省特色示范高中,遴选一批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教师发展等方面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普通高中,推荐申报省级特色示范高中。
三、聚焦“新队伍”,在锻造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上下功夫
师德好、师风正、本领强的“莞邑良师”队伍,是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东莞将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创新路径引进高层次人才,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名师大家。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不断强化党员教师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师德水平,保持党员教师先进性和活力,增强学校党建特色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和理想教育,开辟校内外、线上线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推行师德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师德师风的红线和底线,健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
大力引进教育高层次人才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东莞争取引进200名基础教育高层次和短缺专业人才。保障教育高层次人才编制,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快引进人才速度。调整优化各级各类教育所需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目录,探索实施公办学校特设岗位管理制度,以特设岗位引进符合要求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
创新培养本土教育高层次人才
“十四五”时期,东莞将打造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卓越教师、未来名校长、见习教师等培训品牌,提升教师培训在全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强职业院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规划》提出,东莞将完善学校干部选人机制,建立公开选聘学校干部制度,健全干部考察指标体系,扩大学校中层干部选聘自主权,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教师调整出教师岗位或依法解除聘用合同。健全教师荣誉制度,鼓励参与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继续开展“最美教师”推选、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认定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逐步形成“教在东莞”品牌。
四、聚焦“新示范”,在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上下功夫
下好教育发展先手棋,改革创新是致胜一招。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东莞将推动松山湖功能区开展高质量发展实践试点,探索未来教育,将松山湖未来学校打造成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校,支持南部九镇与深圳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
《规划》明确以松山湖功能区为试点,围绕创新资源统筹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建设机制、创新教育治理体系等目标任务,探索构建教育资源区域统筹和共建共享机制,搭建课程研发一体化、教师研训一体化、教育治理一体化平台,加快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东莞其他区域(片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和经验借鉴。
未来学校引领示范
据了解,2022年,东莞市松山湖未来学校将建成投入使用。《规划》提出,未来东莞将进一步发挥中国教科院智库作用,把松山湖未来学校打造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学校,依托未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组织架构,创新学校治理机制,引领区域教育实现跨域式发展,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教育创新高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