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
一把铁钳
加工厂“搬”进村头
“宅”家村民也能致富!
“吧嗒、吧嗒”之声,一颗颗开心果从坚硬的“外衣”脱身而出...
走进高地街道山海社区山尾村,在一间简朴大方加工厂内,30余名村民动作娴熟地加工着,不到1秒钟就完成了一个半成品的开心果加工。“厂里按斤计算工资,多劳多得,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方便就近照顾家庭老人和小孩”。现在干活不用出村,一个月1500元左右的收入让这些村民难掩欣喜之情。
这种亦工亦农的用工形式,尤其深受留守妇女、老年人的欢迎,挣钱顾家两不耽误。
一大早,58岁村民郑秀芝将孙子、孙女送到学校后,迫不及待地来到厂房。“加工一斤手工费约1元,一般熟练工一天能剥50斤左右,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多亏了老杜,让我们在家门口找到钱。”一把小铁钳、一个装满开心果的铝盆,只见郑秀芝动作麻利,跟一旁好友有说有笑。
郑秀芝口中的老杜,就是一位老人大代表、老党员,山尾村村长、电白海产品干果商会常务副会长杜伟森。
说起当初回村里办加工厂原因,杜伟森村长说:“看到村里的闲散人员没事就凑到一处喝茶、聊天、打牌,乡亲们收入微薄后,我就想为乡亲们办点实事儿,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现状。”只要敢想敢干,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些年,杜伟森坚持“我为群众办实事”宗旨,让村里的产业强起来、村貌美起来、村民富起来。
自从有了加工厂,村里都找不到个闲人。在加工厂做工的村民,有的曾在皮鞋厂上班,有的也当过渔民出海捕鱼。高峰时期,这间加工厂的“员工”竟超过80人。
“以前在外打工,有时上到凌晨一两点才下班,自从村里有了加工厂,再也不用东奔西走,在家门口就能做工”,村民们感叹着。正在干活的身患残疾的邓翠玉也跟着说,“自己腿脚不便,平时也干不了重农活,平日的开销只能指望着家人,生活压力大,如今自己每月能挣1000多元,能够贴补了家用,真好!”。
乡愁与情怀,书写了他的大爱;振兴乡村、致富乡亲,记录着他的抱负。这个加工厂,不仅让留守村民变成“上班族”实现增收致富,也成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一剂“强心针”,解决了部分无法外出务工村民的收入问题,也带动周边的群众就近就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图文 / 电白区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李峰 何伟
--------------------------------
今日电白编辑部
编辑:冯广利
版式:何伟
终审:赖广昭
总监:陈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