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2年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促法”)施行的第一天,这也标志着家庭教育从“家事”的高度上升为“国事”的高度。就在昨天晚上,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共同策划的第六场高品质家心教育论坛圆满结束,这也意味着过去一整年成系统、成体系的家心教育系列论坛正式画上圆满句号。>>>点击查看东莞高品质家心教育论坛相关内容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正值“家促法”实施的第一天,我们梳理了家心教育论坛七位国家级、省级专家对家庭教育的观点和建议,深入探讨重视并推进“家促法”的意义和价值。
言传身教,注重情感陪伴
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对此,“家促法”作出了引导性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加强亲子陪伴,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在首期高品质名家论坛中,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系主任陈俊提出,教育即沟通,沟通凭借语言。语言既是亲子交往的媒介,也是亲子交往的内容;既是家庭教育的工具,也是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应注意识别表层情绪,传递深层情绪,不要轻易释放负面情绪,多向孩子表达“我”的观察、感受、需要,让孩子更乐于倾听、回应。
家长自身情绪的不正确表达,以及对孩子内在情绪的忽视,是各类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赵静波建议,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用消极情绪对孩子施压。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动向,多观察、多倾听,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下陪伴孩子成长。
如何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需求、感知孩子的内心变化?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单志艳分享了她的观点: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和言行变化的客观规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和需求。“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向家长传递着信息,因此家长要多倾听、多回应,少限制、少下结论,这样才能与孩子有积极的交流,正向的引导。”
陪伴的关键是情感,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积极正向的情感联系,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沟通中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
重视睡眠,合理安排假期
“家促法”着重强调了,家长要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育。“双减”之后,从以前拿钱报补习班拼“硬实力”,到现在培养习惯拼“软实力”,家长的负担轻了,但责任更重了。
每年的寒暑假是考验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问题频发、家长最为头疼的时期。关于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殷飞认为,假期是孩子个性化的成长阶段,假期安排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给予孩子协商、交流、讨论的机会,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同时,家长在发挥假期对孩子引领作用时,要注重把握平衡,明确假期目标,即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
假期期间还要注意孩子的作息问题。很多孩子一到周末、寒暑假,生活作息就会不规律,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马宁在论坛上提出,良好睡眠具有多重作用,包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调节认知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睡眠缺失会使青少年的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客观行为表现下降,同时主观睡意增加,积极情绪减少,因此青少年应尽量让自己的睡眠保持充足、规律。
如果孩子存在睡眠问题,马宁还建议,必要的时候,应寻求专业的帮助。如出现入睡困难、反复易醒、早醒且情况持续时间较长,白天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好等情况时,应寻求心理老师、或者精神科、心理科的专业医生的帮助。
落实双减,家校协同育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家促法”的颁布,也担负着推进“双减”的重任。针对一些家长跟风抢跑、盲目攀比、过度焦虑,为学生安排过多过重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等情况,“家促法”明确要求,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这为缓解教育焦虑、回归理性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
“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从家长角度来说,正确认识“双减”政策、更新育儿观念、密切家校联系是关键。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家成认为,“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家庭教育不仅提出了要求和建议,而且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即解决家庭教育学校化问题,重建家庭教育的取向与目标、主体间关系、时空结构、资源投入等。在他看来,家长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是首要的。要发挥好家庭教育自身独特的功能优势,引导孩子健康发展、全面发展,需要家长进行自我教育,由家长带动家庭学习,改进家庭教育的整体生态。
“双减”之下,家长可以怎么做?单志艳建议,家长应把培养人格健全、适应社会的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让孩子有自我、有兴趣、有朋友、有爱心、有追求。其次,引导孩子平衡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带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更多地体验人生之美。
展望未来,在养育中提升
“家促法”颁布后,新的教育生态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形成共育。学校通过改变教育理念、优化学习方式,能够实现高质量教育,那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中国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表示,首先要科学地养育,其次是有效地支持孩子学习,再者是良好的家校共育。在未来家长画像中,家长要有使命愿景,也要具备好的品格,包括仁爱、尊重、诚信、积极、责任等等,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好孩子才能好。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具有养育的能力,包括游戏力、沟通力、情感力等,还要有学习支持的能力、家校合作的能力。
孩子培养得好不好,成不成功,最终要在社会当中验证。无论是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培育,还是生活技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无疑提供了最初的精神土壤。好的土壤能培栽起参天大树,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
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施教者”需要先受教育。做一个善于自我建设、自我提升的家长,科学养育、科学支持孩子学习,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做到积极参与、有效陪伴,才能带给孩子幸福的人生。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立法迈出了关键一步,接下来要切实抓好落实。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相信随着“家促法”的施行,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更好地实现相互协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知多D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家促法”的施行,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法治体现,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树立起重视家庭教育的鲜明价值导向。
这部新法的颁布表明,家庭教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事”,而是纳入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
【策划】王慧
【撰文】黎晗 林群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