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在韶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一医院院长吴强向社会发布我院高水平建设进展情况。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韶关日报、韶关广播电视台等省市媒体进行了报道。
下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吴强院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院于2021年3月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二期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按照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要求,紧跟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以“建设粤北区域医疗高地,建设高水平的韶关学院附属医院,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粤北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地为粤北地区及湘、赣周边区域群众提供就近可及的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努力提高韶关市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水平。
医院大力发展前沿技术,提高危重疑难疾病救治能力,围绕重大疑难疾病、恶性肿瘤、组织器官衰竭等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疾病的诊治,建立数字、智能、精准、再生医学等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医院前沿科研、临床诊疗和医疗服务等方面能力。
其次开展重点技术项目和疑难病例攻关。我院获批粤北地区唯一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合作建设单位,参与国家卫健委和工信部牵头的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研究。我院正在引进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脊柱骨盆四肢骨折、骨肿瘤、人工关节等导航机器人手术,使手术更智能、更精准、更稳定!率先在粤北地区开展数字医学彩色3D打印技术,并在外科疑难复杂病例中的广泛应用。以仿真人体器官组织,为外科医生提供“更现实的环境”,进行复杂、精准的手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质量。我院联合钟南山院士团队开展的远红外热成像诊疗技术,是一项超敏、精准、无辐射和可视化技术,可提前6个月发现病灶,动态观察疾病治疗效果。
医院在集聚人才方面制定了新措施。2021年来引进中医科、卒中中心学科带头人2名,博士2名,硕士40名。柔性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院指导手术、会诊和业务。制定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和经费管理办法,吸引高端人才,调整和优化现有人才结构。加大对博士工作站资金投入,吸引更多优秀博士来院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工作,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借助博士工作站优势平台,全面实施 “人才兴医”战略,医院12位专家被评为韶关名医。我院承担南方医科大学、赣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韶关学院医学院等高校临床教学工作,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专业基地、中国医师协会烧伤创疡临床培训基地。
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投入资金200万,建立精准用药检测实验室,助力临床个体化治疗。指导临床准确用药和降低用药风险,协助临床医生制定更适宜的用药方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建设FISH实验室,提高对病人疾病的肿瘤分型、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指导临床医生精准用药。携手天井山林场成立康养研究所,探索森林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医学研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制定完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肿瘤防治中心、精准医学检验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七大中心建设方案,正按计划实施。借助我院是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协同单位以及韶关市基层呼吸能力提升项目组织单位的优势,以呼吸疾病为抓手,组建韶关市呼吸大数据质控中心和韶关市呼吸专科大数据平台、慢阻肺专病数据库,提升基层医院对呼吸疾病筛查、预防、诊疗能力。建设韶关市呼吸专科大数据质控中心,与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据互联互通与共享,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诊疗。
吴院长表示,今后的工作仍将继续着力于“提高解决疑难复杂重症医疗技术能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两大重点,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履行高水平医院建设责任,将各项建设工作和任务落实到位。二是我院于今年5月申请建设广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演训基地,通过建设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发挥全市卫生应急处置先锋队的重要作用,建设完整的“院前急救-院内多学科救治-急诊手术-重症支持一体化发展”的一体化急救医学服务体系,提升医院应急队伍有序有效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能力。三是统筹规划好搬迁后的新区医院,进一步发挥区域医疗高地医院的引领作用,提高韶关市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水平。
2022年我院将迎来三甲复审。时间紧迫,使命光荣,我们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如期完成复审和高水平建设目标任务,为粤北山区人民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向省委省政府,向韶关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媒体提问环节
记者问:近年国家省市都一直要求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和智慧医院建设,市一医院高水平建设计划中也有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内容,请问目前贵院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医务科负责人刘洪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加快推动5G网络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动5G网络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院在2019年底,率先运用网络创新和优化急诊急救服务流程等方式,实现院前急救快速反应,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信息共享,缩短了患者进入医疗机构到接受治疗的时间,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快速、高效、高质量、多学科合作模式,为救治患者赢得时间,赢得生命。
2019年12月9日,我院与中国电信韶关分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5G智慧医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5G急救车为切入点,探索运用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来提升医疗服务。经过运行和实践,加入了5G功能的120急救车,病人生理监测数据可以共享到医院数据平台,病人到院后不用重复检查,大大缩短了诊疗救治时间;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连线专科专家进行会诊,患者的生理监测数据也会实时同步传送至专家手里,指导随车医生开展救治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通过5G终端信号定位,实时了解急救车的位置及路况,优化路径,开辟绿色通道,大大提高了急救效率,急救成功率逐步上升。
医院为了更好地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发展成为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2020年,我院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推进“以急诊科为核心的一体化急救体系”项目,通过5G网络信息共享优势,实现专家跨地域与5G救护车医生为重症患者进行远程同步急救。
今年3月,我院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期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医院把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列入了高水平建设任务中。
目前,我院已开展线上问诊、在线处方、云药房(药品配送)、远程诊断、远程医疗、远程影像平台、家庭医生等一系列线上诊疗服务,出生证、住院病历复印也可线上申请,邮寄到家!检查结果线上查询,送药到家!逐步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目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临床诊疗与患者服务的有机衔接。
今后,我们将持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和远程医疗网络建设,真正实现患者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线上、线下的信息互通。构建人工智能、5G网络、数据中心应用场景,逐步实现智慧医疗服务,持续满足区域内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
记者问:今后贵院将全面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请问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有何措施与计划,有什么困难?
人事科科长陈红冰:治院之道,唯在用人。一代新人才,一代新发展。我们一直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要素。人才是发展之本,是高质量发展之核心。高水平医院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制订了人才发展战略,作了整体发展规划部署,并逐步组织实施。
一是加大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近两年以来,医院柔性引进消化内科舒建昌、胸外科黄俊、骨科梁伟国、质量管理胡平玲、眼科马胜生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定期来院指导手术、会诊和业务,提高医院管理、质量控制和专科技术水平。加入钟南山院士研究项目团队,开展呼吸疾病科学研究。引进博士2人,硕士40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联合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2名,发表3篇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国家专利1项。今后五年,医院将引进高端学科带头人或团队5-10人,博士50人,硕士150人。临床医师硕士博士占比达到70%。医院拟投入3000万元建设创新科研平台、与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开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高水平学科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我们相信,未来几年,医院的科研工作会取得一些突破性成果,也会成为医院集聚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的一个亮点和支撑点。
二是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医院投入700万元,正式启动三个不同层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即优秀青年医学人才计划、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计划、“追梦天使”护理人才培养计划,从目前的报名信息反馈来看,青年人才的参与积极性高,报名踊跃。尤其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计划,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我们采取外送中山大学等名校,由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团队)“一对一”“一个团队对一人”从医疗、教学、科研、管理、道德五个维度对我们选送的培养对象进行全方位全面素质能力培养。表现优秀的,可担任新院区的学科带头人。同时鼓励员工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有针对性选送医学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专科技术进修培训。下一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启动更高层次的领军医学人才的培养计划。
医院是医学人才集聚的地方,也是高质量服务老百姓健康的一个窗口。政府层面还有医院层面都想方设法,多措并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此,也希望媒体朋友能帮我们多宣传宣传,也希望更多的同仁志士多来我院尤其是到新区医院走走看看。
记者问:据了解,2021至2023年,省财政每年为每家高水平医院拨款1亿元,累计拨款3亿元,请问医院目前资金到位和使用计划情况如何?
医院总会计师陈桂福: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高水平医院建设,从2021年开始,对每家医院投入共3亿元用于高水平医院建设。为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效益,我院开设了专门账户进行管理,并制定了《高水平医院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使用流程、部门职责和绩效管理等要求。
目前2021年1亿元资金已到位,我院正按照项目使用计划努力推进,资金计划重点用于发展前沿技术和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上,如投入约4000万元建设骨科手术机器人中心、微创技术中心、胸痛中心、呼吸介入治疗中心等,不断提升重点专科救治水平和能力;又如投入约3000万元添置3.0T磁共振设备,建设高水平磁共振诊断中心,不断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切实支持高水平医院技术项目开展。由于高水平医院建设任务重,投入大,我们将结合新区医院建设,全面统筹其他财政资金及医院自筹资金,努力改善诊疗环境,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记者问:据了解,贵院是我市第二期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获批至今不到1年时间,请介绍一下贵院在科研、教学方面是如何布局?存在哪些困难?
科教科科长肖宏卫:我们医院有幸成为第二期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这对我们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我们一直认为,医疗、科研、教学是三甲综合性医院的三驾马车,科研、教学也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核心组成,与医疗缺一不可;医院在今年“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布局科研、教学五年计划:1、科教人才培养:目前我们科教科正在落实医院的人才培养计划,这是为我院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科教科正依托高等医学院校资源在院内举办系列科研知识讲座、师资胜任力培训班,提升在职人员科研能力、教学能力;2、搭建科研平台:重新制订了科技管理制度,加大了奖励力度,鼓励我院在职员工开展临床研究;启动我院科学研究项目的培育计划,同时筹建相关实验室,为我院科研提供条件,鼓励积极申报省、国自然科研项目,争取有大的突破;正在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开展临床研究,为探索解决疑难复杂疾病提供科学依据;3、按高标准建设我新院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能承接相应的技能大赛及区域性考试;目前我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正与相关机构合作,打造我院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团队,提升我院及医联体内的急救水平,普及韶关地区的群众急救知识和急救能力;4、将科研、教学绩效纳入医院学科建设考核指标,助力我院高水平医院建设的良好发展;5、做好现有全科医学专业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创建申报综合性住培基地。
目前我院科研、教学仍存在不少困难,比如科研人才、教学环境、科研条件等等,对医院科研、教学工作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但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在我院领导班子带领下,我们攻坚克难,积极发展,将我院建设成高水平医院。
供稿:余玲玲
审核:肖宏卫
编辑:杨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