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年老侨宅的转化创新

南方+ 记者

南粤古驿道,樟林古港。

红头船出海的波涛汹涌,并没有被时光磨灭。

时钟倒回1921年,泰国华侨陈欣木及侄儿陈燕臣过番创业后回到广东汕头樟林塘西村建造大宅“德和里”, 当地人称为“陈德茂”。

作为陈家后裔,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陈椰博士从2019年起,频繁往返广州和汕头之间,全力投入祖宅的活化中,为推动百年侨宅的现代创新转化,作出不断的努力和尝试。

“塘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樟林文献工作站”“樟林古港调查研究工作室”……挂在门口的每一个牌匾,见证了沉寂多年的老宅一步步被激活。

2021年12月19日,在德茂内迎来百年重光之际,陈椰接受南方日报专访。他表示,先祖把祠堂命名为“立德堂”,大宅名为“德茂”,寓意君子立“德”,根深叶“茂”。继承先辈崇德报本的精神,将百年侨宅建成研学基地和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华侨华人精神情感纽带,是祖宅保育活化的愿景。

侨汇营建 中西交融

樟林古港,曾是清代赫赫有名的粤东第一大港,粤、闽、赣边区的先民从这里乘坐红头船到南洋谋生。如今,在古港广场,一艘仿真红头船在河边停靠,纪念当年“通洋总汇”的辉煌。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在南洋发家致富的华侨们络绎不绝回乡建大屋,参与乡村公共建设。德和里就是这时代背景下由泰国侨商汇寄侨汇建造而成。

风从南洋来。一时间外洋文化也被带回乡里,对当地民居风格产生深刻影响,德和里也不例外。陈椰告诉记者,主体建筑起凤陈公祠是传统土木结构硬山顶式,共二进,主座为“立德堂”,祠堂两侧火巷为双书斋,左侧叫“向荣别墅”,右侧叫“哲谋广居”。相邻书斋是两个“大夫第”,典型的潮式“四点金”建筑。

来自六省市侨联的240名干部参观起凤陈公祠。

描金漆画、潮汕木雕、石刻,文人题写的书法作品,墙面装饰的进口的瓷砖,“西洋贵妇”、“天使抱球”等异域风情图案灰塑;欧式蓄水池与传统水井;厝角头的灰色与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南洋蓝”……“中西混搭”在祠堂、书斋处处可见,毫无违和感。

石刻的书法作品内容也意味深长,都是家训格言。祠堂正面门楼肚是《朱子家训》、王阳明《示宪儿》家训诗、班昭《女诫》,祠堂石柱以“立德”二字作冠首。陈椰给记者释读了其中一圆石柱上的书法——“立如斋僾见忾闻总要极于诚感;德不孤左宜右有自能保乎子孙。”

哲谋广居书斋格扇门更写满格言。进门右边墙壁上对联如是言: “无求品自高山斗气象,有容德乃大海天襟怀”,是当地秀才张江柳手笔,也是陈氏先人给后代的谆谆教诲。而向荣别墅客厅的格言则是西洋观念:“西谚曰:爱子之道当令其旅行于外,盖须投身于生存竞争之场,力任艰难,力任辛苦,以磨炼心身,如原野之草木,不受太阳之光线,其实不坚花不美。”中国的谦和包容和西欧竞力自强的思想交汇互映,是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

哲谋广居书斋保留进口南洋蓝色调,历经百年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爱国惠乡 家风传承

据陈椰介绍,先祖陈欣木、陈燕臣叔侄在泰国曼谷开染布色料行,还开设“利民机器染织布榨油工厂”,意在振兴工业,倡用国货。

老一代侨胞心系故国,常怀一颗造福桑梓的赤子之心。

陈欣木在家乡创建“明德女子职业教育学校”,开风气之先,为妇女谋福利,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亦曾夜宿陈家,共商华侨教育事宜。

在1922年潮汕“八二风灾”之后,陈家挺身捐款救灾,积极参与灾后安保。

抗日战争初期,潮澄饶抗战自卫队曾驻扎于此,作为抗击日军的指挥部。陈椰难以忘怀的是,2015年,寓居泰国七十年的抗战老兵吴仁平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从曼谷回到澄海故土,并到访昔日的指挥所,在书斋扇门上惊喜地看到自己的书法老师张江柳的名字,师生再度在同一个时空里“重逢”……

“1939年,澄海县城沦陷期间,澄海中学迁到樟林复学,曾借用我家祠堂作为临时教室,教师住在书斋,庇护了一方文教。解放后祠堂又曾借生产队做粮仓、碾米坊,乡民每个月来取粮,可以说也庇护过一方口腹”陈椰说。

改革开放后,陈家的海外亲人频繁回访家乡,参与成立“樟东华侨联合会”,捐资铺设水泥路,兴建新校舍,资助出版乡志、赞助“益众乐社”,在当地赢得了“热心公益”的声誉。

旧宅新命 创新转化

德和里的百年兴衰,也如樟林古港碧波沉浮。

早些年,退出历史舞台的古港,因为社区缺乏重视,成了断港绝潢,一度几近湮灭。德和里老宅也因为老一辈的离世,一度锁闭荒废了好几年。

2017年,樟林古港被评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并被列为重点建设的“南粤古驿道”之一,国家大力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也逐步铺开。借此东风,陈椰也开始谋划,如何更好将祖宅保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起来。

古港告别了多年的沉寂,渐为世人了解。樟林古港承载了海内外潮籍华侨乡亲的乡愁,除了作为历史的“活标本”,这里的文化底蕴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蕴含深厚传统文化价值的老厝,不应只是温软记忆的安放之处。”陈椰心里勾勒的蓝图,渐渐明晰。他深深体会到,活化古建的灵魂,要了解过去的历史,并注重挖掘其当下的价值,参与到社区营造与乡土文化重建中,才能对年轻一代讲好祖辈故事,对海外人士讲好“中国故事”。

“也就是说,新的时代,应该赋予旧宅新的使命。”陈椰认为,曾经活色生香的往事会随时间逐渐失色,但其文化内涵,会如一壶老茶,慢慢沉淀出岁月的厚重和味道。“正所谓落叶归根,潮人有强烈的家乡情怀,老屋、祠堂、书斋正是唤起、连接华侨乡亲‘家园感’的纽带。”

“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乡土如果失去历史,就凝聚不了人心。借助修缮祖宅的契机,重新整理侨乡历史,整合乡土资源,是陈椰和他联动起来的文化团队的首要工作。

汕头大学潮汕文献整理工作坊:樟林文献研讨会现场图。

汕头大学潮汕文献整理工作坊:樟林文献研讨会现场图。

2019年,汕头大学文学院和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樟林文献研讨会”在祠堂顺利召开,也由此多了两个牌子——“樟林文献工作室”、“樟林古港调查研究工作室”。2021年,团队又承接下镇政府付托的任务——把古港河畔清代的建筑“永定楼”打造成侨批展览馆。

“特别是借助这次做展馆的契机,我们从多方征集了1000多件侨批档案,包括侨批、批局牌匾、如意印章、写批先生的文房用具等,发现侨乡的历史文化还有很大发掘空间,值得让更多热心文化的民众参与进来。”陈椰说。

汕头大学潮汕文献整理工作坊:樟林文献研讨会现场图。

创新形式 打造海内外潮人情感纽带

和许多乡村新生代相似,陈椰少年时就搬离乡里到澄海县城求学定居。近两年来频繁回乡举办活动,重新与故土故人连接,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时时激荡于心。

2019年暑假,以《朱子家礼与潮汕家风传承》为题,他开启了祠堂的第一场讲座,给乡民听众演示做祠堂家训石刻的拓片。除了自家祖宅,潮汕著名的“苏州庭园”西塘、秦牧故居、 锡庆堂、风伯庙都是亟需保育的省级文物保护景观……穿行在窄窄街巷的深邃蜿蜒里,陈椰带着“东里镇义教队”的年轻大学生,用脚步丈量这一落又一落,尘封在历史尘埃里的古建筑,让新一代认识了解乡土文化。

东里义教学生团队活动合影。

这些年,德和里静静地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海内外的访客——

来自六省市侨联的240名干部,在祠堂享用澄海狮头鹅的美味;来自海峡对岸的60名台湾青年,在书斋亲手学写侨批家书,尝试制作樟林小吃“绿豆糕”……

来自海峡对岸的60名台湾青年在侨宅体验潮汕文化。

2020年暴发的疫情,阻隔了国内外空间的往来。陈椰只能通过线上与海外亲人保持互动,募集修缮费用,用视频记录传达祖宅一点一滴的变化。2021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和孔子诞辰日,他协助澄海侨联策划拍摄《万水千山“粽”是情》、《中秋月,照团圆》、《在侨乡遇见孔子》短片,传播到海外,“期待疫情结束,海外乡亲归来,仍能赏到旧时月色,尝到古早味道。”

冬日午后的暖阳,恣意洒落在祠堂门前的草坪上。恰逢放学时候,少年的欢声笑语,久久环绕在空地上的秋千旁……

祖宅渐渐变成村民喜爱的公共空间——刚刚和修缮团队探讨完毕明年计划的陈椰,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从沉寂到生机的转变。

“修复老宅,也是修复人心。振兴乡村,重在振兴文化。”他说。

陈椰在修缮祠堂工作照。

如何讲好侨乡故事,如何将传统民居进行创新性转化,

陈椰还在不懈探索,这一条路还很长……

【记者】沈丛升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