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海虾时被刺了一下,七旬阿婆差点丢了命!

南方医plus
+订阅

日前,71岁的苏阿姨因被海虾头戳伤了左手,感染了创伤弧菌差点要了性命。幸亏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称南医三院)专家及时救治,才保住了一条命。据专家介绍,创伤弧菌感染疾病病情十分凶险,且进展迅速,最终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通讯员 三院 供图

通讯员 三院 供图

手被海虾刺致感染 

苏阿姨家住增城。10月22日,她在市场买了一些海虾回家,回家处理大虾时,虾头部的刺伤了她的左手,伤口很小,几乎看不见,苏阿姨稍微冲洗了一下伤口,就未理会了。

但两天后,苏阿姨的左手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而且症状越来越严重,左手背、左前臂出现张力性水泡、伴皮下瘀斑,继而出现全身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

10月24日清晨,苏阿姨开始发烧,体温达38.3℃,被送往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考虑“皮肤软组织感染”,予以消炎针、破伤风针、布洛芬止痛等对症处理,可病情持续恶化,苏阿姨症状没有好转,高热不退,血压下降,人也变得意识模糊,家属及送苏阿姨到南医三院就诊。

保命同时成功保肢

南医三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了患者,郑国栋副主任医师回忆:“当时患者病情已十分危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抽血检验提示感染炎症指标极高,我们用了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强效的抗感染治疗,但高热症状仍无法控制。”

伤口是感染源,很快,患者伤口分泌物送检结果回来了,是创伤弧菌感染,受伤三天,伤口的细菌早已入血,患者出现严重的脓毒血症。患者左手背肿胀、皮肤透亮发黑,当务之急是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控制感染,不然若感染沿手背继续往上蔓延,患者只能截肢保命。

10月27日,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医师古正涛与家属沟通后,马上为患者行急诊手术,术后患者手背肿胀与疼痛等症状开始减轻,血压好转,体温减退,术后进入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

患者年龄大,且有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大、门脉高压、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硬化、三尖瓣重度返流、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基础病,在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发生肺部感染、双侧大量胸腔积液、脓毒血症、弥漫性腹膜炎、DIC、肝硬化失代偿致全身水肿等,同时左手出现严重的坏死性筋膜炎,为保住患者手臂,控制感染,创伤救治中心重症监护团队和创面修复团队在给予患者生命支持下多次进行手背创面清创手术。苏阿姨的病情终于慢慢得到控制,在保命同时成功保肢。

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看到植皮成功的左手背,苏阿姨好像做了一个梦,因为一只虾差点丢了性命,她笑说:“以后我不敢做海鲜啦,等着吃就行!”

伤口红肿及时就医

古正涛介绍,创伤弧菌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致毒因子的革兰阴性嗜盐弧菌,其既能感染水生动物,也能感染人类,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同属致病性弧菌。该病菌自然存在于近海和海湾的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中,牡蛎等贝壳类动物是主要的媒介。

人们日常接触并感染创伤弧菌有两种途径:一是食用被创伤弧菌感染的产品(尤其是生吃牡蛎等海鲜产品),二是伤口接触了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感染疾病具有高死亡率的特点,如果由创伤弧菌感染引起败血症,发病急、致死快,常在1~2天内患者就会死亡,死亡率高达60%以上。

创伤弧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败血症、创伤感染和急性胃肠炎三种,患者可出现皮肤淤斑坏死、大疱性皮肤损害、蜂窝组织炎等,同时伴高热、低血压等症状。

医生提醒,接触海鲜时若出现伤口红肿并快速蔓延,需及时到医院处理,抵抗力差的老年人或者肝功能不好的人群是感染创伤弧菌的高危人群,应特别留意伤口的变化,尽早就医。

【记者】朱斌

【通讯员】游华玲

编辑 江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